《金刚经》讲记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尊者说的是真话,修到佛果位,就完全恢复了自性德能,不是谁赐与的。佛慈悲,但佛不能代替我们成佛,只是将理论方法教给弟子,修行之路要当人去走。三藏十二部,到了佛果位还需不需要这些?累赘!靠了岸还不下船,舍不得船,还是有烦恼。佛的境界自然而然,跟钟一样,大叩大鸣,小叩小鸣。释迦佛说他在燃灯佛所于法无得,就是离了佛相也离了法相,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做到了佛、法双舍。
如此,我们再仔细回忆以往的修行经历,就不难发现,学的经越多脑子越乱,知道的事情越多心越复杂,被知识累垮的人比比皆是,因为他的所谓知识是所知障,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明白了理论方法,将圣贤教育落实在生活当中,身口意三业自然都是圣贤行为。整天学佛、修行,当作口号喊,说起来一套一套,实际行动一点都未改善,还是老样子,就是被所知障害了,这样继续下去徒劳无益。佛一再提示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劝学人舍法、不被佛法污染。将所有烦恼转归为智慧,这是修行的目的。
释迦佛住世当年,说法三百余会,讲经四十九年,都是临时发挥,没有听说准备过讲稿。这样敏锐的思维那不是强装出来、也不是死搬硬套来的,是将一切业障转为德能,智慧自然流露,跟我们敲钟一样,敲一下,响一声,钟没有思考这个声音如何发出,是自然而然。在没有任何烦恼障碍的境界,上善若水,随缘流滋,他人考问到那里,佛答到那里,不假思索,但句句准确,事事分明,流传千古而不朽,成为后学尊奉的经典。
而释迦佛的一生,没有人找出佛的短处。虽然有不少外道变着手法陷害佛,但最终水落石出,佛还是清白的。须菩提从那里断定佛在燃灯佛所无法可得?就是看出了释迦佛的境界一法不立,清净无染。释迦佛没有否认他跟随燃灯古佛学习、是燃灯古佛培养他成佛的,但他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分别无执着,更无纷纷妄念,这就是他于法无有所得,不是说他没有师承。
我们也一样,以前带着好奇心理,见什么经都学,见什么法门都跟着修,杂修、乱修了若干年,有没有收获?多了一些所知障而已。傲慢习气随着佛学知识的丰富,不唯不减,反倒增多,看不起老实真干的人。这都是每个修行人经历过的。经过有修有证的大德指点江山,才感到自己走错了路,从杂修乱修回头,一门深入,一句佛号到底。果然,这样越修心地越清净,
傲慢习气越少,人变得谦虚温和、心地善了,这就是于法无有所得。鉴别一位法师的道行高低,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准。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这样专修的寺院住持,倒是那些在家居士专精念佛,修出了大成就,这些居士做到了于法无有所得的清净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这是释迦佛的另一个提问,佛土要菩萨庄严吗?如果那尊菩萨还有庄严佛土的心念,那他的心一定不清净,佛门是空门,因缘生法,众生缘熟佛示现,度完众生佛隐迹,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去来空空,那有片佛土让菩萨去庄严?执着于庄严佛土,就是放不下。菩萨如理如法修行,不说庄严佛土而自然庄严佛土,真正的庄严佛土,就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而不着度生相,将名利心舍干净。
智慧的须菩提尊者马上回答佛说:【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意思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庄严佛土,已经着了度生相,被污染了。而度生不着度生相,那才是清静无为,真正的佛弟子。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四十三集,二0二四年九月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