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如何,就看他是否热衷功利,功利心就是六尘烦恼的焦点。中国人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由自己真实成就得来的功利,圣人不执着,但也不反对;而不择手段猎取功利,罪就大了,必然招来恶报。功利心太强的人好日子注定不长,不是身体出问题,就是事业半途而废。这样的人身为领导,则团体遭殃,明智的上级绝不会选用这种人接班。
圣贤教育力劝学人远离功利,功利心是前行道路上的大障碍,利令智昏,见利思义,这是凡夫众的通病。而远离名利是非的修行人,不说庄严佛土,已经庄严佛土了。庄严佛土就是用自己的正确行为让世人承认佛教、支持佛教,发扬广大佛教,让更多的众生深入经藏,明白教理,断恶修善。庄严佛土的菩萨众就这样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因为有他们无代价的付出,佛法绵延至12000年。
佛是药王,佛法是药,释迦佛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免费医生,只要众生求佛治病,佛不但免费诊断而且免费治疗。佛圣的庄严形象不靠宣传打广告,成绩干出来,众生将佛记在心底,给佛造庙塑金身。佛教能够流传12000年,这是佛圣的伟大影响力。后世弟子是对佛门添砖添瓦,还是拆佛门庭,就看自己是不是依教奉行。一位老实修行人,他干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动一大批修行人当生了脱,就做到了庄严佛土。
前些年,有一位老居士早课念佛期间,在众目睽睽之下站着往生了,这对全国的佛弟子产生了极大的修学动力,很多人不相信净土念佛一法,从此以后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有人中途退堕改修其他法门,不念佛了,看到这个真实的例子,又重新精进念佛了。净土一法断不得,如果净土法门中断了,佛法很快就灭亡。凡是在末法时期精进念佛的修行众,都是来庄严佛土的。没有说一个庄严的字,但却干出了续佛慧命的伟大创举,佛赞这样的修行众是第一弟子,赞的恰到好处。
须菩提的两个问题答复的是否正确,我们看佛如何说:【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应无所住,就是离一切相,也就是一无所求。跟大圆镜一样,圆照一切而了无痕迹,不受污染,永远清白。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这个如是,我们日常修行上如何作为?一位资深的老修行告诉我们,事来做事,事去念佛,闲话不听,闲事不问,只干好事,不干坏事。简单朴素,令人当下受益,很值得大众参鉴。当然,人家如此行持一辈子,后面的结果很好。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住色生心就是着相,迷在诸相当中情绪波动,不是生爱就是生恨,偏离了中庸之道,影响了清净心,行为举止尽是烦恼。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我们就从断五辛、断酒肉、克制味尘与香尘烦恼作起。五辛者,葱,蒜,韭等蔬菜,这些菜熟食催淫,生食生嗔,佛弟子不食五辛物已经是常识了;酒,吃一点不要紧,吃过了量,同样催淫催嗔,不能吃;肉食是众生的血肉之躯,痛苦代价,助长杀业,食用以后就与众生结下了血海深仇,轮回自然出不去。
能将五辛与酒肉断掉,淫欲烦恼自然不起现行,触尘就跟着破了。触尘,主要是男女之间的互相感触,淫习深重,其他都好断。鼻嗅清净,舌根清净,身触清净,耳根就自然清净了:只听真话不听谗言,法尘就则转识成智。精进用功的人的精神生活充实而安静,六尘烦恼左右不了他。我们严持戒律,精进念佛,烦恼不消自消,智慧不长自长,就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号不离心口,就是无所住,精进念佛的人没有时间想闲心思,也没有时间贪受六尘,没有比念佛更高级的享受了,世味没有法味浓。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四十四集,二0二四年九月十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