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品经文,佛再次重申了法布施的众要性,且加重了语气。看似佛好像重复了前面的内容,其实,佛是在提醒我们参透金刚般若的深意。佛经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是不是佛忘记前面说过的话?佛没有那么健忘,倒是众生很健忘,佛将同一件事情说好多遍,我们还是记不住,佛只好多次说明,加深学人的记忆。《金刚经》,短短的篇幅,佛就将【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说了三遍不等,说明了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确实是这样,释迦佛住世当年,说法未曾停息,以开启三根大众的智慧,才有我们今天修学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方法理论,能帮助学人了生死出轮回,比世间的任何宝物都具价值。那我们说说,世间的宝物到底是些什么?对普通大众来说,吃饱穿暖,有工作干,有房子住,身体健康,这就是好日子:拿起扫帚扫地,扫帚就是宝物、拿起其他工具劳动,其他工具就是宝物,等等,能解决生活与工作的一切物什都是宝物,没有一样不是宝,这是对宝物最朴素的认知。而一部分人总认为金银珠玉等等是宝物,这些宝物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物以稀为贵,是人为炒作出来的。
宝的意义参透了,世界无物不是宝。色界与无色界,人们没有了饮食欲望,我们这里的一切对他们都累赘,没有人愿意要的。四空界身体都没有了,这些东西对他更无用。同样的道理,将金银财宝送给动物,牛马等对它不感兴趣。宝物,就是众生的需要,而众生最需要什么?重重筛选,众生需要离究竟苦,得究竟乐。果然修到了回归自性,跟佛一样,什么都有了,还需求那样呢!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解决不了众生的根本苦恼。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能参透佛圣说法教化的宝贵意义。
无为福胜分的无为,是清净自在,不染名利。福胜,是听经闻法而后觉悟,这是众生第一大福,诸福无可相比,人最宝贵的是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觉悟回头,不堕恶道。轮回的痴福如同草上露、瓦上霜,转眼即逝,福再大,都有耗尽的时候。而享福的同时已经在造无量罪业了,痴福不是好事,我们要在福报到来以后冷静的对待。佛弟子不肉食、不饮酒,不着皮丝,不高床大卧,不歌舞华縵,过着清净纯朴的日子,生活需求很少,就能在富贵场中保住自己不造恶,也能于贫困当中不起贪心,福报用在正当的事情上,往后越过越好。人,不怕穷,也不怕富,就怕不明圣贤教诲,盲目往前混,处贫无志,处富无德,这就麻烦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恒河,是印度人民的母亲河,源远流长,分支众多,滋养着广袤的大地。我们在很多佛经中都看到佛用恒河沙作比喻。因为恒河的沙子又细又密,沙粒多得无法计数。恒河中所有沙数,普通人永远不知道的,确实很多,包括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也难以计算出来。佛问恒河的沙子多不多?须菩提如实说:【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诸恒河尚多无数是什么意思?恒河就一条,怎么说尚多无数呢?这是恒河的支流不计其数。在我们国家,黄河与长江的发源地是巴颜喀拉山,这股清流以秦岭为分界,流向南方的叫作江,流向北方的叫作河,总结起来就是黄河、长江。长江的支流很多,黄河的支流也不少。恒河,她的水势不亚于我们的两支水域,遍布印度各地,那面积就很大了,要计算起来也不容易。而河中的沙粒有多少,只有佛眼能看出来。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这句经文,佛在原来的【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上加了恒沙之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问须菩提得福多不,这个数字将很多人吓住了,但佛神色安静,继续往下说。佛为什么忽然加大了财布施的数字?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四十七集,二0二四年九月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