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佛都不敢说他能给谁怎么样的话,普通人给人家许这样的愿,他凭什么?没有根据,信口乱说,这都是些骗子。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上当,钱被人家骗走了,事情没有办成。佛是不异语者,佛传授给大众避凶趋吉的妙法是断恶修善,恶断了,一切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有不吉祥的道理?过去不明理造下的恶业,在当人回头向善以后,大多数都能缓解,即便有少数情况报下来,那也是重报轻受,不碍大事。 治病除根,要找到病害在那个地方,对症下药,那有作恶多端不受报应的道理!谁的法力再广大,也不能违背因果,他有能力给人家消灾免难吗?只怕骗了人家的钱不能给人家办事,堕下地狱出不来。三藏十二部,佛圣反复劝学人严持五戒、落实十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超脱轮回、成就佛果的最妙法,从那个角度观察评价都是对的、都站得住脚。后学依教奉行,都干出了大成就。花言巧语欺骗人,骗得一时,骗不得长远,释迦佛法运12000年,这足够证明佛说的诸法靠得住。 佛接着说:【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个无实无虚,看起来前后矛盾,说佛法无虚,大众同意,佛说的都是实话。但说诸法无实,难道佛说的是假话吗?不是。这个无实,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法也是因缘合和的假相,是众生到达彼岸世界的舟乘,《楞严经》上佛说的以手指月的手指。《金刚经》前半部,佛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人空;后半部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空。 人法二空,是得到彻底清净。不被世间法污染,被佛法污染了,问题更复杂、麻烦更大。一个杂修的学人,不但自己不会成就,他还要误导一大批学人。这也是佛门目下的通病:遍览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院,难得找到专修道场,都是杂修。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学之道,贵以专。浩如烟海的佛经,祖师大德已经给我们指出修学的精要:现代大众的根性,要将其他诸经都放下,一句阿弥陀佛、一本《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专精到底,足矣!不劳学人到处乱找乱参。 这个经验不是空穴来风,早在东晋时期,中国佛教界的第一个净宗道场、东林祖庭就落实了这个办法。净宗初祖慧远大师领导学人修行,真正作到了专精。专,是不杂修,精,是不懈怠。东林祖庭的修行众共计123人,这123人悉数成就,创下了佛教史上的奇迹!这就是舍掉杂冗、专精修学的圆满结果。 此法无实无虚,是佛圣处世说法保持中庸,不偏不倚,正好适应当事人的程度。应病与药,人人都受益。药都是好的,但要对症,对症的药是众生需要的,而不对症的药,千万不能服用,那要吃死人的,无实无虚就是这个意思,佛劝学人不能见药就吃,作杂家,最后一事无成,白白辛苦一场。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这个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是什么意思?迷在佛经当中成了杂修大王,不会观机,也不懂得专精一门,既不是净宗,也不是禅宗,寺院没有道风,大众漫无目的,就早晚两堂杂修课,还是勉强应付。整个佛教界都成了这个风气,佛法岂有不衰落的道理! 出家人,一日有三餐素食就要回报社会。释迦佛当年住世就是这样。日中一食,佛的工作量是每天不间断说法。作为佛弟子,如果眼睛只盯着名利,就背离了佛教精神,能修出成就吗!佛说,这样下去,【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这个则无所见,就是鼠目寸光,看不长远,只盯着名利,修不出真功夫,结果适得其反,堕下三途。佛家的六度法门,都是教学人舍,不是教学人贪,贪心不出,尘不可出。学佛越学越烦恼、越学毛病习气越重,一定是理论方法出了问题,要及时找出来。如何找?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七十集,二0二四年十月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