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品经文,名字叫作净心行善,跟前面诸品经题比较起来通俗易懂得多。佛为什么有时说的抽象,有时说的易懂?这还是恒顺众生的根性:一些知识分子,他喜欢抠字眼,咬文嚼字,好渲染情节,佛如果说的通俗易懂,他觉得味不够。众生的喜好千万种,佛说难说易,都能恒顺方方面面。这个,我们从世间法的文学作品就能看出。文学作品的载体多多,最早的是《诗经》,人们用诗偈的载体交流思想,传承正道。 极具思想深度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民族风俗、男女婚恋,等等,我们在集大成的《诗经》上都能看到。以诗偈为载体的文学作品一直流到现在。唐诗、宋词,元曲,都是诗偈的演变,属于诗偈载体。因为诗偈的创作难度比较大,不适合广大人民,后来出现了散文,散文写起来容易得多,人类记载历史事件等等,散文有很大的帮助。普通老百姓识几个字,记个账,写个应酬,散文很实用。再后来出现了较长篇幅的史学,儒学,道学,释学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等,人类则将诗偈与散文结合起来互相影眏,加进情节,更实用普遍。经,史,子,集,因为有了好的载体而流传下来。 佛的诸经亦复如是。我们看到,佛经当中有诗偈,有散文,将教化众生的深意成功的传导给闻法者,这就是佛经时难时易的背景。我们要不要学习多部经?大可不必!我本人是就经验者,师承净老法师,一本《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足够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不劳参学很多部,我现在将《无量寿经》都放了,就留一句阿弥陀佛。学佛修行与世间的学科不一样,世间的学校,一下子开十多门功课,目的是为了考分,无论这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如何,只要不被抓进监狱,分数够了就行。 因此,世间的高考状元,不少人高分低能,也有不少人走上社会以后成为巨腐巨贪,人生一败涂地。佛家的学问从始至终教人断恶修善,与学多少部经没有关系。 净心行善分,这在般若诸经当中一语道破,说出精要。净心,我们就用阿弥陀佛一念制万念,行善,是坚持将五戒十善作到位,今生成佛有余!很多大德广学多闻,摸索来摸索去,到了老年才摸索出这个精要。我一句阿弥陀佛专精到底,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修行断言我修不下去,嘲弄我说:他年轻时要这样用功的话,现在早就成就了,你那有这样大的定功呢!但我破了他的咒,我坚持了二三十年。果然跟他说的一样,我还真清净了,阿弥陀佛随时接引,我随时往生,心里毫无牵缠。 有位同修问我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啥样的?我回答他说:你自觉自愿的行一切善,就是明心见性。他说。那那么容易呢?佛说明心见性是八地菩萨的程度,我们凡夫那有那个能力呢?我接着说,八地菩萨就是自觉自愿行善的修行者,你对号入座,如果你每天都能坚持诸恶不做,众善奉行,你不是八地菩萨是什么?就算成佛,功夫也是这样示现的。他低头想了一会,走了。 净心行善分,就是佛对已经参透般若诸经的学人说的,通俗易懂,不绕圈子。这些人跟六祖能大师一样,大字不识一个,佛就一步到位,直指人心,直接教他善事做到底,不断清理心地尘垢。【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修出平等心,佛心平等,看一切事物都平等。世间法所谓天平地不平,人平心不平,天平,就是天心公正,老天最公平。老百姓心里的老天爷,就是成佛以后的清净平等觉悟境界,佛在这里命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到那里去找个佛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将目下的事情做好,就是开智慧修功德,摩天大楼是一砖一砖建成的,成佛的功夫是在种种境界中锻炼成就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佛的智慧能将世间法转化为佛法,事实证明,没有世间法就没有佛法,佛境界清净无染,那有个佛法呢!佛法是应世间人的病给施的良药,从这个观点出发,佛法与世间法是平等的。大众的病治好了,既没有了药,也没有了病,是不是平等的!这个话题还很长,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九十六集,二0二四年十一月六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