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从开始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 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我们继续探讨这几句经文。格物致知,制意调心,就是把自己的贪欲望下降。凡夫众贪得无厌,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这正是我们堕落的原因。诸圣诸贤,生活都很朴实,从不摆弄奢华。他们是不是很穷,吃不起穿不起住不起玩不起高档享受?不是的。
释迦牟尼佛的福报很大,世间任何富豪不能与之相比。到底有多大?佛说,他入灭后的12000年当中,凡是发心修行的众生,都由他来供养,佛将自己的福报拿来供养大家作资粮。话说的很大,佛有这个能力吗?有!但佛住世当年,福报不但没有消耗,而是在不停的积累。佛说法面对着尽虚空遍法界,受佛法益的不计其数。说佛没有消耗他的的福报,这话的根据是什么?
佛陀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的工作量超出常人,按照世间法的工酬来算,那要多大的收益!那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国土都给佛算薪酬。但是,佛陀从来没有问谁伸手要过钱,地球上的十六位国王护法大笔供养他,佛都婉言谢绝。佛不需要这些财物拖累他。
佛的福报存在那里,有什么用呢?存在虚空法界,大有用场!供后世学人维持修行之用,绰绰有余。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人家供养你,看的是佛面,大家所吃所用是佛的。道理是这样,当然。供养修行人的檀越信众也得福无量。这也跟我们提醒说,从事佛法修行,我们也要象佛这样,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最底,且不可增长贪受。供养多了怎么办?都用在佛教事业上。
师父给我们做了样子,后学一定要记住。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 香味触,就是把自己的六尘贪受去除掉。色 香味触,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尘,污染见性,眼睛被美色蒙闭,所谓万恶淫为首,一切恶业从此加剧。声尘,污染闻性,喜欢人家甜言蜜语,阿谀逢迎,而失去了辩别事物的能力,昏了头,在上为昏君,在下为愚人,糊涂人办糊涂事,轻则破家亡身,重则一国倾覆。香尘与味尘助长杀业,鼻子嗅到喜欢的气息,则起贪心,舌头尝到美味则铭记在心,表现在造恶方面,是贪吃众生血肉,与众生结下深仇大恨,互相索命。
我们的六根功能要用它来创造正能量,学佛学佛,大家看看佛有没有贪这一切!佛爱护,只救不杀。看到一只母虎几天没吃东西,等着奶持吃乳虎将要饿死,佛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喂老虎。
当我们吃众生血肉的时候,多多回味这个故事,味尘烦恼就会淡化。回归自性,你到哪里去找眼睛看不见的自性?当下为善就是见性!人之初性本善,性既然是善的,你现在断恶向善,不就见性了吗!我们那怕一丝一毫的善心善念,上苍佛菩萨都赶紧配合你,鼓励你再接再厉。不要怕今生今世断不完过往造下的恶业,有断恶的心就好!
虽然各种原因妨碍我们的善行,想一下子断干净,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佛陀完全理解我们!在这个世界尽心尽力干最后一辈子,不住这里了!到极乐世界去,用无量寿的时间接着断,不就符合佛陀在此的用意吗!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出轮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凡夫超越三界的最捷径。
平常在饮食,穿着上,尽量避免开肉食皮丝,有关杀生的一切服饰,都不穿戴。就棉布素食。现代人的皮肤病很多也很复杂,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皮丝,绝不利于皮肤健康,棉布是天然植物料,对皮肤一点麻烦都没有。穿皮穿丝,罪业很重。我听祖母辈说,养蚕的人,煮茧抽丝,要折寿很多年。过去养蚕的人,煮茧烧火,都不让年轻人烧,快死的老婆老汉烧火。
平常在饮食,穿着上,尽量避免开肉食皮丝,有关杀生的一切服饰,都不穿戴。就棉布素食。现代人的皮肤病很多也很复杂,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皮丝,绝不利于皮肤健康,棉布是天然植物料,对皮肤一点麻烦都没有。穿皮穿丝,罪业很重。我听祖母辈说,养蚕的人,煮茧抽丝,要折寿很多年。过去养蚕的人,煮茧烧火,都不让年轻人烧,快死的老婆老汉烧火。
可见,不学佛的古人都非常忌讳杀生,为了生计,实在没有办法。而真丝真皮产品没有市场的话,谁还发展养殖业!可见,吃的人穿的人,被杀的人罪更深!那些屠户从事杀生的行业,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你摆阔气吃肉穿皮丝,额外奢侈浪费,自找苦吃。色尘是淫欲的根本,味尘是杀生的根本,这个道理不难参。
我们再看诸尘事业,事业前面加个诸尘,说明从事的是严重污染的恶行业。与杀盗淫妄相关的行业,都属于诸尘事业。现代人把杀盗淫妄进行了美化与包装,让社会大众看起来合情合理合法,政府不查办,群众又喜欢,两厢情愿,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殊不知道,杀盗淫妄,任是谁包装不了的!引发你的烦恼习气,你自然向恶的方面滑落,等待你的将是残酷的三恶道。
只有完全断除恶业恶行,佛说,别有全性。意思是,我们才可以找回自己的自性真心。展现在我们面前,焕然一新,是一个祥和的极乐世界。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四十七集,二零二一年五月三十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