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再探讨【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佛告诉我们,色声香味触五尘,看起来似乎跟意识(法尘),是两回事,不属于意识管理,各干各的,色相污染眼见,声尘污染耳听,香尘污染鼻嗅,味尘污染舌尝,触尘污染身受,法尘污染意识。色声香味触,都有相对应的器官直接反应,法尘,看起来无形无状,漫无边际,其实,正是前五尘所污染的总和,造就了法尘,六尘烦恼浑然一体,盘根错节,说是六,还不如说是一。法尘转为妙智以后,其他五尘也会跟着转过来,转烦恼成菩提,佛说,身口意三业通通要转。
那,说身口意,是不是把色声香味不计中间?这里的身,包括了眼耳鼻舌。佛特地加个口字,口是语言,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口业,最容易犯作。古人对说话很讲究,要求说话字斟句酌,跟做事一样,三思而后行,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因此,佛把人的一切行为归结为身口意,身口意都要向正的方面作用,不能用偏了。用之正,是圣贤君子,用之不正,是奸佞小人。圣贤与凡夫都有身口意,我们看看普贤菩萨所发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化众生永无休止,身口意业无有疲厌。大德将身口意业,都用在度化众生,引导众生觉悟回头上,干世出世间第一好事。六尘烦恼转为智慧,普贤菩萨做到了。
我们再看上一句经文【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
这里同时出现了两个法字,若因法生这个法,这个法是自性,世间诸法这个法,是法尘。法尘的形成,不离前五尘的汇集。我们修行断烦恼,六尘是一条锁链,要把它解开,六尘烦恼都要断除,一点都不能留六尘烦恼断了五尘,这个人还在修行路上,没有成佛。
佛家教学人修四智菩提,什么是四智菩提?转眼耳鼻舌身为所做性智,所做皆正。转第六识,分别,为妙观察智,起心动念都是智慧,善恶分明,洞察秋毫。转第七识,执着,为平等性智,没有喜此厌彼的偏向,公平对待一切人事物。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一切接受而了无痕迹,干干净净。作用在生活上,就是圣贤教给我们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具体到法尘——意识形态上,起心动念要谨小慎微,要做到念念端正,不杂邪恶。在这方面,佛陀做到了表里一致,行为与思想统一无二,说到做到。妖魔鬼怪凶残不仁,表面恨佛,但他也心里服佛。
表面恨佛,是佛陀说法觉悟了大众,他们的供养减少,信众减少,吃了冷场饭。心里服佛呢,佛陀大公无私,并没有中饱私囊,两袖清风,三衣一钵,将自己全部供献给大众,妖魔鬼怪没话说。当时恨佛,过后呢,恶报下来的时候,他前思后想,幸亏当时没有条件再继续作恶,否则,现在受苦会更重。真金不怕火炼,正的就是正的,不理解佛的众生,当时想不通,过后感恩佛。这就是佛陀度化众生的真功德。
我们再看经文【汝识决定依于法生】
这个法,就是尘染,世间法,法尘。佛说这句话,是针对前面,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的重复说明。前五尘污染第六尘,第六尘支配前五尘,前呼后应,那能独立呢!自性本来就是一体,常寂光一片清净,那来个色声香味触法呢!意识,肯定是以烦恼的形式存在的,烦恼生出意识界。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这是佛问我们。你们仔细观察,法尘有形象没有?这个法法,就是法尘污染以后的意识界。观法无我!那有个相状呢!都是无中生有,梦幻泡影。要我们到处去找,能找到吗!
佛接着说【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我们把前五尘转成智慧的话,识心就跟着转成德能,意识界随之消失。六识之间相辅相成。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这都是对立与矛盾,自己障碍自己。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意识,早上一个想法,晚上一个想法,变来变去,念头一个接一个,根本无法控制。说到底,还是前五识带动了意识,一生同时生,一灭同时灭。
我们这样解说对不对呢?让佛来印证【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佛给我们证明,前面解说是对的。用大众熟悉的一句话,就是一念不觉,障碍重重。我们现在要走回头路,这个回头,不是吃回头草,好马不吃回头草,吃回头草是走过去失败的老路,佛当然不提倡。这是让我们从当下觉悟,往正确的方向迈进,正确方向,就是回归性德。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一百五十六集,二零二一年九月二十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