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242集

慧利 2021年12月22日09:04:57
评论
300

《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卷四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修行,要首先让心地安静下来,不再胡思乱想。到处奔求,这是修行人的基本功,静与定等义。从以前的散乱境界当中收归内敛,佛家叫做修定功。

什么是定?对一切恶后不再造,是定。在一切恶境界当中把住自己不造恶,对诸恶业不感兴趣,是得定。这是我们必须知道的。无始劫到现在,未曾受到圣贤教育,未曾下苦功修行,我们的心都是乱的,被六尘烦恼所控制,身造业,心造业,造做不休,身浊心恶。如果用形容词说的话,我们的身心就是一潭泥水,浑浊不堪。

现在,是让浑水变清,还是继续翻搅任由浑说更浊?这个常识人人都知道:静下来。再浑的浊水,只要静止不动,过若干时间都会清澈见底,可以饮用,可以清洗。

我们到自来水公司去看看,处理饮用水,主要还是采用沉淀澄清的办法。佛在这里说个比喻,我们的乱心也要用这种方法才可以清净下来。贮于静器,静深不动,用在修为上如何行持呢?标准是持戒,念佛,或者其他法门。禅宗用静坐的方法让念头静止下来,净宗用佛号一念制万念,密宗用持咒结印,除此之外,还有颂经,观想,等等方法,都是澄清心念的好办法。事实证明,佛家的八万四千法门,在戒律的协助之下,都能修出清净心,法门平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这是修行人善恶分明,弃恶向善。

心静下来,就不会被外缘境界所诱惑跟着去造业,这是伏客尘烦恼,净土宗叫做念佛功夫成片。烦恼未曾断,压伏住,让它不起现行造作诸恶,这就是了不起的功夫!不能小看它。而功夫修到初伏客尘烦恼,也不容易,要下一番大功夫。修行人要做到夜以继日,专精修行。有很多人很着急,说自己念了多少佛号,为什么感不到有进步呢?那是念的不够多。无始劫来的散乱念头,要想将它伏住,那要超人的勇气!绝不是三天两头能成就的。刚吃三天素,就想当佛祖,那有这样的好事呢?就净土学人来说,我们的二十四小时,除过吃饭睡觉,要抓住每分每秒专精念佛,时间不等人。

念佛念到人家骂我也没有时间理会他,人家打我也没有精神跟他斗,你就不简单了。我们到寺院去,看到修行人悠闲的三个一群,两个一伙,闲谈说笑,拉家常,我很羡慕人家,人家的时间怎么那样充足呢?要把那些时间给我,我会好好珍惜,用来念佛。我本人有20多年没看过电视,小说,杂志,没有时间看,再说,那些东西没有营养,我也懒得看。我们是凡夫众,客尘烦恼时时在干扰自己,不用专精念佛的苦功,烦恼不会自己走的。想在今生今世将无始劫来的烦恼压伏住,乘借阿弥陀佛大愿出轮回,必须这样作。泛泛散功,难敌无始业障。什么是客尘烦恼?客尘,就是六尘。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初伏客尘烦恼,等不等于出轮回了?伏烦恼与断烦恼是两回事!伏烦恼,是烦恼一品都未断,暂时不起现行而已,祖师大德所说的石头压草。断烦恼则是烦恼消除掉了,斩草除根。那,我们仅仅修到初伏客尘烦恼,生死未了,轮回未出,伏烦恼的功夫能持续多久呢?这是个严肃的问题!不能忽略。

理论上来说,烦恼虽然伏住,我们还在生死流,这样的功夫持续不到第二生,一个生死产生隔阴,基本上将前世修行的功夫归零,生生世世都如此,修了无始劫,成就不了。不是我们没有下苦功,而是寿命短促,来不及继续修为,寿命到了。来生能不能遇到佛圣教诲提醒我们继续修行?不大可能!有佛时少,无佛时多,中大奖的机会很少。

如此,再想接着修行,没有善知识引导,无从下手的,最大修一点福报。而这点小福,在娑婆乱世,很快被世俗拉下去,与凡夫众同流合污,很遗憾。这就需要一个特殊的好环境让我们将初伏客尘烦恼的功夫保持下去,再接再厉,不让生死隔阴阻断它!佛家有没有如此设施呢?

有!但大多数修行人忽略了,导致今生的修持前功尽弃!那就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临终十念佛号。初伏客尘烦恼,我们在凡夫地,但经阿弥陀佛接引,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情况就大大改观了。往生到极乐世界没有隔阴之迷,今生的修行功夫不会丢。极乐世界的修行人三不退转: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人人都是无量寿,还有阿弥陀佛大善知识时时辅导,修一程保持一程!得一点落住一点。

在现有的修持功夫向上提高,不会退堕。这就是佛门成就的最妙诀!我们立足现实,不求今生今世证果入圣流,那我们做不到,但专精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初伏客尘烦恼,这个门槛不高,人人迈得过去。而有伏烦恼的功夫,就够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阿弥陀佛承认的。所以,祖师大德说,学在楞严,行在弥陀,学在华严,行在弥陀,学在法华,行在弥陀。。。。。。。其中的深意,可想而知。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二百四十二集,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