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633集

慧利 2023年11月14日18:28:27
评论
204

《楞严经》卷十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 ,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 ,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是识阴第九迷境。但这个修行人与前面四十八类迷惑者大为不同:他证到声闻、缘觉位了!即初果、二果罗汉。要说,他们已经入圣流了,他跟着佛善始善终,为什么佛还将他列入外道呢?原因是他偏空的习气迟迟断不了,固执己见,逃避现实!任佛怎么劝说都不肯作为!佛喝斥他们是焦芽败种,落无为坑。
这些人虽然不作什么恶事了,但他也不作什么善事,明哲保身,尽情享受着眼前的清净快乐。说他是凡夫,他却诸恶不作,说他是圣人,他却众善不行! 很难给他下定义!这是刚刚从六道突破出来的初果学人!就象大梦沉酣、眼睛忽然睁了一下那样,虽然没有完全醒过来,但也睡的不那样踏实了。
他们带着沉重的轮回记忆,怕这怕那,畏前畏后。回忆起曾经在恶道的日子,吓得血汗直流!因此,这类修行人绝对不敢作恶!不是他自觉自愿,而是害怕果报。他想方设法找个没有矛盾是非的地方安身立命,怕与大众交往。看到两个人吵闹,也不劝解也不参与,赶紧将自家大门关紧、耳朵捂严实,大气都不喘!外面吵架的双方都希望有人来劝解,他就是闭门不出!因此,这两个吵架的对他很有成见,与他结下心病。其他事情亦复如是!他没有得罪人的意图,最终还是得罪了人。
这就是初果须陀桓的作派!以空避诀为能事!『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这个精,是善,粗是恶。这个修行人善恶分明,不糊涂。命明,是识阴将近未尽、轮回将出未出,不圣不凡!疏决真伪,是泾渭分明,世间法所谓的明白人,他不作糊涂事,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错。『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 』是他作一切善事都着相,希望善有善报,这就很局限了!
佛家的离相,是但行善事,不问前程,绝不会贪图人家回报而行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却承认自己没说一个字!将众生度化成佛了,还说自己没度一个众生。将我字舍的干干净净,须陀桓则斤斤计较!这样下去当然甩不开手脚,行事畏首畏尾,前怕老虎后怕狼!
【背清净道】 ,是他与佛家的大无畏精神相去甚远!作件好事,最低限度也希望人家赞美几句!没有人赞美,他心里老大不高兴,下次就没有动力继续去作,还颇有怨言,心里不清净了。人到无求品自高!他有求,品位就定格在这里,迟迟上不去!
『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 这个见苦的苦,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见是知见。这个修行人正知正见,很有师范;断集、是他从此以后不再作恶,也不招恶果,苦因灭了,只生三善道不生三恶道;证灭、是灭苦;修道,是他勤勤恳恳,参禅持咒,不松懈,就是不肯求生极乐世界!觉得他现在的处境就很理想:生活上衣食无忧,人事关系和谐,方方面面都不错!苦集灭道,佛说的四圣谛他都参透了,可以了!何必跟佛陀一样,作披荆斩棘、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的事呢!那多辛苦!
佛陀讲经说法,六师外道经常闹事,生活上饥一顿饱一顿,那有我现在这样自在!度众生嘛,有能力、投缘就度,打个顺风旗,人家欢喜咱欢喜;缘不熟,能力不够,何必为了一部分人而得罪另一部分人呢!他就安于现状,不肯知难而进,避重就轻。
『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 ,成其伴侣。 』这个定性声闻,即佛在前面说的钝根阿罗汉!他逃避现实,不愿作为。找个避静的地方收了一帮弟子,他给弟子们传授的都是他现在的理论,培养了一大批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与在家学人。增上慢,顾名思义,向上进步很慢很慢。不肯在境界中锻炼自己,固步自封的修行人进步都很慢。【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佛在这里不承认他们是圣人,充其量是个善道的众生!批评他们违背了佛家大公无私的精神,落在缠空种,以空避为能!这是古印度的第九外道,佛说法他不反对,有时候还支持佛教,但热一阵冷一阵,不恒常。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六三三集,二0二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