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修补塔寺、印送经书、照顾出家人的生活,这都是护持正法。正法住世发挥的能量,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导航。如此,护持正法的功德,佛说,舍一得万报!这个舍一,是播种,万报,是开花结果喜获秋色。只要种子播下去,将来就有收获,种田的同修最能体会到。春播的时候只需要一点种子,到庄稼成熟就能翻十倍、几十倍。在佛门修福就这么容易,可惜知道的人却不多。 有一则故事说:一个小女孩进寺院用两文钱诚心诚意的供佛、礼佛,后来得到贵为王妃的果报。在当时,这两文钱是她的全部财富。穷人因施得富,富人因施得贵。护持正法,自己尽心尽力做了,后面肯定有大善报。佛特别在这里提示我们: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回向法界,是心里装着虚空法界一切苦难众生,属于大心量者;回向自己的六亲眷属、利益团体,是小心量。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也深,小心量得福很少。 我们护持正法也罢,弘扬正法也罢,目的都是成圣成贤而不是修点痴福。能心心念念回向法界大众,那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佛就是这样行持的。释迦佛住世的示现,后学要好好研究:佛的福德第一,但佛的日常行持就是三衣一钵。凡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的各行各业,这个人哪怕是世界首富,他的生活都很清苦,佛圣是不会培养自己贪心的。他将大量的财富用在哪里?为大众所用:照顾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让他们不饥不寒;发展教育事业,让全民明理。能这样行持的国王、重臣、大企业家、大富豪,那绝不是世间的名利普通凡夫。 福报要经常修,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的时候,就跟佛的心量一样了,在虚空法界随缘示现度化众生,无拘无束。我们在佛经上常看到:佛在某处。这个在,是自由。哪里的众生缘熟,佛就在哪里,佛身遍一切处。华藏教主毗卢遮那佛,译作中文的意思是光明遍一切处。毗卢遮那佛身遍一切处,所有诸佛都遍一切处。 回归自性德能,心量拓展开了,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隔碍,那有个此地他方、生死界限?这个道理说难参,名利之人确实不相信;但说好参,略有点佛教常识的人都能理解。回向法界,百千生中受上妙乐,这个妙乐,不是世间的刺激、满足五欲六尘的享受,而是清净自在,乐于为一切大众服务,助人为乐。诸佛示现在世间绝没有自己的利益,纯属利他。乐,来自清净愉快,法喜充满。 而围绕着自己的小团体,佛说,即三生受乐。三生,这是世间的痴福。世间人,能够三辈子不受贫苦那已经很希罕了。所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心量小、有福无慧,都出不了这个圈子。第一代富人,他小时候可能是个很穷的孩子,但他奋发图强,受了三四十年苦才慢慢富起来。而他的第二代处尊养优,到他老来干不动的时候,接班人很不争气,事业已经暗淡下去。他死后,接班人腐败无能,父辈留下的家业被他逐渐败尽,到第三代人跟前就只剩点残羹冷炙了,那有三代都富强者? 而三生受福,一个普通凡夫那有这个能耐?我们看看世间人,稍微吃上几顿饱饭就膨胀起来,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很快将福耗尽了,一世不到就返贫,那能等到第二世、第三世?三生受乐者有几个人?人家百千生中受胜妙乐者,那都是证果的学人,不是普通凡夫。【布施因缘,其事如是】佛说一切诸经,都围绕着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而讲说。说《地藏经》也不例外,让我们以传承护持正法为己任,将福慧修圆满。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地藏经》讲记第一百五十二集,二0二四年五月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