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再探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依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依教奉行,佛圣的大智慧教给后学的都是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学佛,目的就是为了成佛,而如理如法的跟佛学习,到最后毕竟成佛。成佛不难懂,也不难修,断恶修善就是了。断恶务尽,修善务圆,起心动念不存纤恶,功夫就到家了。总观全世界一切宗教,教主都是圣人,教学的理论方法都一样。正因为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宗教,人们才有作人的底线,用中国人民的话说,人都有良心与恻隐之心,全人类才不至于灭亡。
圣贤教育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指南,且不可灭圣毁贤,那样的话,人类的危机就不远了。圣人与凡人的区别是圣人在觉、众生在迷,心无挂碍就是觉悟。挂碍,则是尘染。心思越多的人寿命越短,心胸越小的人福报越少,原因不外乎智慧德能发挥不出来,过不了自己的关,最后自讨苦吃。
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一个空字,将所有烦恼统统转为智慧,大智慧心中则清净无染,空无一物,包太虚而周沙界,就自然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佛家的离相、无相,都是心无挂碍的代名词。心中没有人我是非、名闻利养,就是心无挂碍,就能自然而然行一切善。佛圣示现在众生之间,来也潇洒,去也自由,就是心里没有挂碍,度化众生的工作完成了,任是身处帝王将相、大梵天王、世界首富的位次,说走就走。
释迦佛不就是例子吗!悉达多太子十九岁放弃王位与妻儿,出家修道,这要多大的勇气!但佛确实做到了心无挂碍,那里需要自己,就到那里去,拿得起放得下。佛圣如此行为,世间人不理解,那是他迷在中间没有智慧,舍不下六尘烦恼,注定了往后是一连串的灾难。世间那个人不是时时造恶?就冲我们的一日三餐,不知不觉当中欠下了无量命债,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日有所思,夜则有所梦,凡夫众醒时与梦中都生活在忧愁恐怖当中,就是挂碍牵缠太多:六根被六尘所控制。
满脑子都是财色名食睡,如何有片刻自在呢!我们如同囚禁在牢笼的困兽,随时都有被宰割的危险,但麻木不仁到将牢笼当作老家,不思出离,愚痴到了极限。无始劫受苦到现在,遇到了佛圣指导,赶紧来个猛回头,万缘放下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以结束我们漫长的苦难。【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当我们将六尘烦恼转为智慧,就没有了生死烦恼,自然没有忧恼得失。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自性德能具造百界千如,我们所需要的,自性都具备,根本不需要向外驰求。
阿弥陀佛用四十八愿谛造成极乐世界,我们持戒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自己谛造出极乐世界。只要恒顺性德,一切向善就好。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心地无私天地宽。人的恐怖是怎么来的?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劈面雷。恐怖感,来自心中的罪业、被罪恶感所威胁。用佛家的话说,是被冤家债主缠定了。因此,有很多人经常莫名其妙的感到恐怖,梦中被吓醒过来,这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杀了人,恐怖的感受严重;而杀了动物,恐怖的感受稍微轻点而已。但所吃所杀的动物太多,恐怖也就越来越深了。无挂碍故则无有恐怖,往深层次说,就是断杀盗淫妄诸种恶业,不要因为佛换了个说法就背离五戒的主题。《楞严经》上佛说得好:四心不除,尘不可出,无论在修行的那个阶段,我们都要把握住自己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造诸恶,就没有罪恶感,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我本人有个贴身经验:几十年没有作恶梦了,也没有了恐怖感。思前想后,这就是持戒念佛所得的好处。不杀生,就没有怨魂索命,长期持念佛号,周围的神鬼众都被佛号法感化,也跟着我们一起念佛,成了好的同参道友,恐怖与忧愁没有了,生活上则万事如意。这是真实事例,绝不是编出来的故事。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迷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心经》讲记第三十三集,二0二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