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再看这句【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菩提萨埵是印度语,译作中文的意思即大觉悟、大智慧。诸佛菩萨的大觉悟与大智慧来自那里?来自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度众。圣贤深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名利是非皆不可得。而六道凡夫就死在名利当中,个个都是愚痴者。
以无所得,是佛的大实话,世间不学佛的人都能看出一二而生警觉心,有一首古诗曰: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这是一位世间的文墨之士从古迹看到的禅机。作者是唐朝人,站在高高的长安城墙上极目远望,感慨万千,往昔的秦砖汉瓦,宫殿城池数度易主,人世间的荣辱得失扑朔迷离,他本来一肚子牢骚,看到秦、汉时期留下的古址,又看看从容不迫的渭河滔滔不绝东流而去,恍然大悟,悟到了佛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必竟空、不可得。
人事变幻无常,国土易主不休,谁的力量能控制住?既然控制不住,为什么不活的洒脱一些、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活出个真正价值的我来呢。人是怎么死的?累死的。如果活的不那么累,死的时候肯定不痛苦。心里无牵无挂,无诸罪业,就不会变现出轮回境界,也自然没有生死现象。以无所得,是将自己舍干净了。表现在释迦佛身上,我们看到,释迦佛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真的将烦恼舍掉了。名利困扰不了佛,美色迷乱不了佛,威势恐吓不倒佛。正因为佛以无所得,波旬对佛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修行生涯中困难多多,说到底还是自身的烦恼太重、贪占心太强,被物欲控制了理智,经不起名利的诱惑,跌跟头是迟早的事情。我们必须看破、放下,照着佛说的去做,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日后犯错。释迦祖师住世说法,僧团大众没有私产,包括佛在内,只有三衣一钵。但我们看到,这些修行人都干出了成绩、证果了。与他们同时代的大富豪、上流社会的婆罗门、刹帝利 ,贪恋尘世,不肯修为,短短的几十年痴福耗完以后都去了那里?
大多数下了三途,极少数的留在人道或者生天,在轮回范围浮沉不定,能与佛陀以及1250常随众相比吗!世间再大的利益都是假的,假在那里?假在自己死了以后带不去。那我们带去了什么?带去了自己所造的善恶业。恶大于善,必定失去人身换恶道身,而善大于恶,不求带业往生极乐世界,虽然还在人道,这辈子如何烦恼,下辈子亦复如是,不会有改观的。我们满怀希望憧景未来,未来真的很美好吗?那是自己一厢情愿。世人苦心经营名利,不知不觉当中造下了大罪恶,那有更好的未来呢!远离名利是非,积极落实善道,只说付出不求回报,这就是以无所得。
无求不等于无福,《太上感应篇》说得好: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当人所作的一切皆善、且无希求,福报积累的更大。世出世间法的福报没有大过佛的。归依佛,两足尊,两足,就是福慧具足。看破不是躺平,放下不是自弃。佛圣千百亿身形应化在世间,都在给我们亲自示现: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不对,教弟子纠错向正,积极作为。而我们如何开启菩提萨埵大智慧?还是那句老话:老实持戒,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能够如此持之以恒,就是参透了以无所得的真实义。我们修到最后,将人我是非、名闻利养、六尘烦恼、以及诸经统统舍掉,心中只留下阿弥陀佛圣号,临终抓住十念佛号往生极乐世界,这就符合以无所得的标准,自己不久就成佛了。这话绝无水份,是一切诸佛验证过来的。释迦佛五时说法不离这个主题,我们如法修持,也不离这个主题。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心经》讲记第三十二集,二0二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