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藏法师译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探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在中国佛教史上,《心经》是历代学人喜欢读颂、研究的一部经,因为《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一步到位,一目了然,让学人看破、防下,离诸妄相,回归真如。六百卷般若经的部头很大,要将其学习一遍实属不易,心经仅有二百六十多字,但却说明了一切法无所有、必定空、不可得的真相,让人学之即生智慧、烦恼顿消、超然物外,这是《心经》的价值。
关于《心经》,中国佛教史上有过两次翻译:一次是南北朝时期,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另一次是初唐玄藏大师的译本。要说,罗什大师是后学信得过的大德,他的译本流传很久也很好,玄藏大师为什么要重译呢?这中间有原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外有五胡乱华,内有群雄割据,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很大的创伤。到唐太宗李世民平叛统一了中国以后,佛门修行众普遍怀疑佛经的精纯度,人们不敢依照原来的译本修行。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支持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其中一支止步不前,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唐王朝政权就很不利。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唐太宗深知其理,忧心忡忡。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派人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国去校对落实,才能去除大众的疑惑。可派谁去呢?派去的人必须有修有证,对佛家诸经能够参透,且要道德高尚、戒律精严、学识渊博。唐太宗物色了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中国距离印度国数万里之远,也没人愿意长途跋涉去吃这个苦。
僵持了很长时间,问题没有解决。就在唐太宗已经绝望的时候,有一位大德为为国请命,发愿到印度取回真经,这就是玄藏大师。玄藏大师,俗姓陈,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镇人。相传大师天资聪颖,品貌出众,勤奋好学,善根深厚,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是位法相宗学人。
到了应诏去西天取经的年龄,大师已经有修有证,深入经藏,对佛家诸经有很深的造诣,善能识别真伪,对于鸠摩罗什等大师的译本,他深信不疑。既然如此,他就此讲经说法、劝告大众依教奉行就是了,为什么要辛苦去印度走一遭呢?大众不相信,他无法说服众人。唐太宗见到玄藏法师,龙颜大悦:法师的品貌、学问与道德都让唐太宗大为赞叹,他最终将大师定为取经的人选。玄藏大师不畏艰险,从国都长安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历经一百三十八国,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六百五十七部。
大师回国以后,受到唐太宗热情召见,赐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从事译经工作。佛教界将玄藏以前的译本叫作旧译,玄藏的译本叫作新译。那么,大师西去印度,有没有找出旧译本的缺陷?没有。他对佛经在中国的高保真叹为观止:历经数百年战乱,并未影响佛经的传承。学习了这部《心经》,就能证实这一事实:我们将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与玄藏法师的译本对比一番,就看出来了: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明咒。是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僧莎呵。】这是罗什大师的译本。
我们再看玄藏大师的译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经过两位大德的翻译,《心经》的文字与内容并无出入,这就是佛经的高保真,我们对佛经不能怀疑:有佛经、佛像的地方就有天龙八部护持,妖魔鬼怪作不了手脚的。而唐王朝的盛世,也与佛教得兴起密不可分。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心经》讲记第四集,二0二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