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释迦佛座下,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是释迦佛的积极追随者,释迦佛说法到般若时,观音菩萨的修行程度已经很高了: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破尽了一切烦恼,但观音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教化大众亦复如是。关于五蕴,我们不能让佛家的名词术语将自己倒迷了,五蕴就是烦恼境界,不外乎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等等。
在《楞严》会上,佛说五阴引发的魔考对修行人的障碍很大,结果将阿难等众越听越迷惑:学了五阴,他们不会修行了。乃至阿难向佛提问说,破五阴与断烦恼是一回事吗?佛批评他说,我说了个五阴你就迷住了,就将断除六根的烦恼抛在一边、不会修学了,这多么可笑。其实,阿难尊者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很多同修所遇到的:学的佛经越多越糊涂。不说别的,就《心经》,有几个人从中得益?打肿脸充胖子,还不承认自己是这样。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他看了《心经》以后,将佛教批评得体无完肤:佛说什么废话呢?一会说有,一会说空,反过来倒过去,看得人头疼!这是他对《心经》的评价,也是他的真心话,他的程度参不透心经,乱批评一气。虽然他对佛经认识有偏颇,但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佛在般若时说的诸经,能够参透的人确实不多。
而研究佛经,当人的修行程度不够,用世间法的学问去测度佛经,任他是大学教授也罢,他参不透。佛家的教学宗旨是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断尽一切烦恼,这跟文化程度高低没有关系。而佛说般若诸经,是让我们从深层次断更微细的烦恼,绝不绕过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一重要法门。
就《心经》的知名度,学佛的人都知道,而《心经》与《阿弥陀经》,那一部在大众心中影响更深?中国人民,家家知弥陀,户户晓观音,人人求生极乐世界,这很受大众欢迎。我相信那位大学教授如果将《阿弥陀经》看一遍,他肯定不会发牢骚,很乐意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佛陀说法契合大众的根性,我们不能死在《心经》里面忘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围绕着净土一法研究佛说的其他诸经,这可以,但不可抛开求生极乐世界的主题杂修乱学,这就越修越烦恼了。五阴招来的烦恼,色阴与受阴造出三途、人法界与欲界六天;想阴造出色界十八天,行阴与识阴造出空界四天。也就是说,五阴是烦恼的代名词。我们果然将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圣号上,严持五戒,落实十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五阴则不破自破。
我当年行医时,资深的老教授都不让弟子们用医学术语与患者交流,就直截了当的问:你那里不舒服?我们初步诊断出什么病,现在给你用药,预计几个小时以后你的疼痛就减轻了,你不要怕,这病不难治,就怎么简单。患者能听懂,知道如何配合医生治疗。这就对了。
五阴的色阴,就是眼见的错误,受阴,是身行上的错误,想阴,是思维上的错误,行阴,是念头的不清净,识阴,则是阿赖耶识,善恶业充斥,理智不当家。五蕴的蕴,就是阴,阴暗的意思。观音菩萨的高度智慧如同阳光一样穿透重重迷雾,照亮了虚空法界,五阴不见了。
眼见的烦恼断了,我们就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不受明暗通塞的局限,什么都能看见。眼见最大的烦恼就是贪看美色、为美色所惑而做糊涂事。一个人,如果能突破美色的诱惑,其他烦恼就很难牵缠他了。所谓万恶淫为首,欲界大众以淫欲正性命,美色就是淫欲的催化剂。
所以,我们在《楞严经》五十阴魔当中看到,色阴烦恼所招引来是邪魔,邪魔诱惑学人杀盗淫妄,将一个好端端的修行人拉下尘埃,无恶不作。破色阴,我们如何修持?口念佛,目观佛,身礼佛,将精力集中在这里以收摄乱心,淫欲烦恼就慢慢被压伏了。
人,一旦没有了淫欲,眼见就清净多了,色阴跟着就破了。五阴烦恼与六根烦恼一样,一根的烦恼破了,其他诸根都恢复清净。当然,色阴一旦照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都转为菩提智慧,修行人的成就出来了。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心经》讲记第七集,二0二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