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修行,不能画地为牢:每天必须读多少部经、持多少咒、念多少佛号、打坐多长时间,等等。我们要明白84000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念佛而念佛,放着眼前的责任不尽,死在法门当中。无论用那个法门修行,目的都是断烦恼,而越修越自私自利、烦恼越重的人,一定是陷在经教当中学成了佛痴,最后适得其反,辜负了佛圣的教诲。现实当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辛辛苦苦修行,但走火入魔,要引以为戒。
《心经》在这里提示我们【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就是万缘放下,处理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八面玲珑,恰到好处。无智,是不耍小聪明,自以为是;无得,是在一切境界当中不记得失,作到无我精神。我们学习佛教,就要将佛教精神落实到生活中,活活泼泼,做个人人喜欢的好人。案头的诸经摞得老高,生活上却一塌糊涂,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四面树敌,这样的话,到底学了些什么?什么都没学到,甚至丢了老本钱,还不如人家不学佛的人。
佛家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是让我们将所有的佛经都去参学,那是不可能的,勉强诸经都学,累死人而一无所获,佛圣当然不忍心。古今大德给弟子传法都很简单:一门深入,长时精进,受持五戒,落实十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将释迦佛一世所说之法都包容了。会修行的,一生当中甚至没有听过一堂经,也没有读过一部经,师父教他一句佛号念到底,他就如法修行,这些人大智若愚,往往能修出大成就。
我们到佛门修行是为了减负,千万不能节外生枝,给自己再加负担了。修行,理论方法越简单越好,标准是将自己越修心胸越宽广,越修越慈悲清净。佛圣示现的一切身份都在付出,面对芸芸众生,佛圣什么样的身相都示现、什么样的苦难都承当,真正做到了无智亦无得。社会上不懂事的大众嘲笑两袖清风的人民公仆,认为这样的人没有本事,不趁着在位期间给自己捞一把,退休了,那真叫作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那知道这些人都是佛菩萨在度化众生呢。在位期间弄权营私得来得名利真的有用吗?没有用!左手进右手出、人算不如天算,这样的小聪明不要玩弄,老实点,一五一十。
福慧是断除贪嗔痴以后的自性本能,用贪心玩弄权术,是折福而不是修福,同样的道理用在生活上任何一件事都一样。如此,我们反复品味【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用平常心生活,处处都是无烦恼的极乐世界。因为,我们学到了佛教精髓,不自找烦恼,就无烦恼,那来的苦集灭道呢。诸经是应众生的需要而说的,大众都修成了佛,诸经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一切法是因缘合和的假相,佛法也不例外。
动辄佛教的名词术语一长串,一个最基础的五戒持不了,注定了这个人修不出真成就,这不用问别人,结果是肯定的。我们就老实作功夫,在乱世末法,能做到一句佛号专精到底,严持五戒,个个都将百分百成就。
最近有同修问我,他念佛为什么进不了境界?我问他,你要进入什么样的境界?他说不清楚。我对他说,你希望的所谓理想境界是不是天天看到佛菩萨与天上仙境?他不承认,也不否认。我说,你这样的修行态度本来就错了,修着修着就修不下去。他说是的,他确实没有动力继续修了。我就将无智亦无得这句经文说给他,让他用无求的心去念佛,如此,越念心地越清净。有求的心是负担,人到无求品自高。修那个法门都要明白这个道理。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心经》讲记第三十一集,二0二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