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尊者今生的遭遇大众都知道。他未遇到佛法时之所以痛苦仿偟,就是为财所累:放不下也扛不起。尊者出生在大富长者家族,处尊养优,可生命安全没有保证,即便父亲给他雇了很多保镖,族人仍然没有停止暗杀他的行动,他蒙受在生命攸关的恐慌当中,守着巨额财富生不如死。因此,尊者对于财富看的很淡,佛的提问引起他的往事。遇到佛以后,佛让他广行布施,将财富用在真正需要财富的人那里,给大众办了不少好事,他懂得了如何支配财富,心头的阴影消散了,心安理得,活的很踏实也很自在。
他回答佛说:【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我们在这看到福德即非福德性这句经文,想必很多同修都觉得难参。尊者首先肯定说:用巨额财富作财布施肯定得福很多,但得的是福,不一定有德。痴福不等于福德,福与德是两回事。单纯从得福的角度来说,这毋庸置疑,人家得大富是情理当中的,有播种就有收获。但他无论修多大的财布施,没有将贪心舍掉,则有福无德,这很遗憾,前途难测,这我们都看到了:即便出生在帝王将相家中,自己荣登国君之位,因为政绩不佳,被后来者赶下宝座的皇帝不少。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福德性,是福慧双具足。我们看到,在很多方面,魔的福报近乎跟佛一样大,其中波旬魔王,他统帅整个欲界,公开的与佛叫板;还有我们这个地球,佛当年在摩揭陀国成佛以后度化众生,外道泥犍子(即裸形外道),那徒众也好一千多人,势力也很大,频婆娑罗王惹不起;还有黄发外道,势力也很大,波斯匿王也惹不起。这都是修福不修慧,福多慧少,两者失去了平衡,结果借着福报作恶多端,将好事办成了坏事,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六度法门的意义是将烦恼舍干净,不是机械的等价交换,修财布施得大富,这话没错,但世间法的荣华富贵是过眼云烟,还未来得及品味它就匆匆过去了,留不住。人不觉悟,迷恋六道,贪心永无止境,再多的财富他都不满足 。所以,须菩提尊者在这里特别将福与德给大众解释完整,让我们福慧双修。福德性,就是将福报用在正确的途径,不能死守。财为五家所有,五家者,风,火,水,盗,不肖子。
守财奴、吝啬鬼最后不是冻死就是饿死,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他们躺在巨额财富上为什么冻死饿死呢?禄命尽了,得了食道癌,满屋里摆满山珍海味,可一滴水都不属于他,他活活渴饿死;冻死呢,他得了寒热病,一会烧灼得坐卧不宁,能量加速消耗,后面则是冷气嗖嗖,大热暑天,人们扇扇子开空调降温,他捂着厚被子还说冷,最后缩成一团,下了寒冰地狱。
为什么得这样的果报?就因为他苛吝的习气不改,眼看着他人冻死饿死也舍不得救济。这就是有福无德,福禄只到这里。富贵场,是圣人所回避的,即便圣人有齐天大福,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增长自己的贪心,释迦佛做的很标准:将自己的福报留给后世的修行人,成就佛子佛孙的道业。如果这个人用巨额财富修布施,同时也将自己的贪心舍掉,他往后的福报比现在更大不说,他能做到扶贫帮困,支持正法,保持如此富德不失,生生世世永远富贵。
为了将这个秘诀让大众明白,佛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这就是法布施,让它修福的同时明白一切法空的妙理,只用财富造福,不用财富做恶,福德齐备。四句偈,是极短的经文,但六祖能大师闻之智慧顿开,成为一代宗师,我们敢小看一偈一颂的功德吗!其福胜彼的这个彼,就是用三千大千世界之多的财富作布施者,他得到的是轮回痴福,那能跟我们清贫一生而严持戒律、最后往生极乐世界相比呢!我们如何向有缘众生作法布施、选择那一偈那一颂?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三十七集,二0二四年九月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