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看看圣贤面对着名利得失与生死是什么心态,就知道离相寂灭的深意在那里:不为一切境界所转,就能反过来转境界,将恶缘转为善缘,将尘缘转为法缘,无始劫来的罪业是这样消解的。须菩提尊者参透了这个妙理,心中没有了利害得失,在名利是非当前,退一步天阔地远,境界无限广大,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这是尊者学习《金刚经》的收获,他品味到了离相以后的轻松快乐,对前途洞察明了,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困扰,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不因小失大,为世间的小聪明而失去大智慧,也无得失的忧患,无牵无挂,得大自在:千摧万折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如是甚深经典,是佛从深层次解说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很多人听不懂,参不透,须菩提参透了。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是尊者在过去佛座下就听过般若诸经,跟无量佛修行,听了无量次,这次才尝到了法味,放下了所知障也放下了烦恼障,一门深入,万缘放下,专精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身心世界无拘无束,坦坦荡荡。这个慧眼,是佛圣的五眼之一:肉眼鉴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鉴真,佛眼具足。须菩提学习般若诸经,开了慧眼,智慧德能大幅度的提高,对一切事物善于观察但不着相,泰山崩于面前而不动色。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明白宇宙人生是怎么回事吗?不知道,只把自己框定在今生今世、小我范围,死于名利,生于罪恶,来去痛苦。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说,人与万事万物是一体,宇宙万物唯我心显,是我心变,没有你我他彼此之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 为此,佛经常用梦境作通俗易懂的比喻开导学人:当我们进入梦乡的时分,梦中出现了山河大地,也出现了人与其他动物,这一切是从那来的?自己心识变现出来的,梦中与醒时是一个道理。害别人就是害自己,而关怀爱护他人,是真正对自己好。信心清净,这个信心,是信佛圣的教诲,断恶修善,远离名利是非,无私付出而无怨无悔。则生实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不参与世俗的名利,就不受污染,对世间的兴衰洞若观火。佛用清水比喻说:清水能照见万物,浊水照不见。心地清净,就有锐敏的观察能力,未卜先知,对事情看的全面,处理得当,知前知后,知因知果。被五浊混染的名利客,他永远不懂这个道理,忙忙碌碌经营轮回事业,越活越痛苦。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一希有功德是什么?是不执着、不分别、不妄想,大爱无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万物与我合为一体。如此,还有什么恩怨情仇、名利是非?都摆平了。境界到了这样高度,我们的六尘烦恼还起作用吗?我们还忍心杀吃动物、损人利己吗?参到了自性德能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还有贪欲吗!心平气和的对待任何人,发挥慈悲智慧,则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永远处在幸福美好当中,佛境界就是这样,佛眼中没有一个恶人,怨亲平等,无事一身轻。 我们被名利是非与恩怨情仇压得变了形,累死累活,生生世世都背着沉重的包袱,听了须菩提尊者的修学报告,为什么不放下呢!【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我们看看大悟以后的须菩提,将实相也放下了。实相即是非相,是彻底离开了诸相的污染。佛说个有,众生这里马上就冒出个无,佛说个空,众生马上又被有约束,处处是对立,染上了语言相与文字相,别生障碍,都要放下。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须菩提尊者是古佛再来,他参学般若诸经当然不难,能看破、放下,能如法修持。但尊者为后学着想,希望后学也能参透般若智慧。后五百岁,说得短一点,是佛入灭以后500年,说长远一点,就是释迦佛的12000年法运:佛住世八十年,三十岁成道,四十九年说法,其余的时间地球上都无佛,我们修学依据什么? 一是佛留下的原经,二是历代大德的注解,三是当代大德的正确引导,这三者缺一不可。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历代大德都不是普通人,都是古佛大菩萨示现的,普通人参不透佛经的。我们进入浩如烟海的经藏,没有人导航,必定迷失方向。如何参得透般若诸经的深意?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五十七集,二0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