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福智无比分,是佛再次重复法布施的众要性:福报再大,但未出轮回、未成圣道,痴福只能助长众生的恶业,这有什么用呢?财富多少算富有?人心不足,将虚空法界全部送给他,他还是不满足,这就是福德与智慧不般配。所谓宁可无福,不可无慧,日子过穷点不要紧,千万不能富而不仁。有福无德之人,他造罪业更容易,有钱有权,一项错误的决定,害的是全国人民。 财富的多寡,我们看看释迦摩尼祖师一生的行持,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没有人嘲笑释迦佛贫穷,十六国王拜佛作师父,佛是十六国的国师。正确的对待财富,不是银行存款的数目字有多大,而是用的时候就有财富到来,让财富发挥了它的正面作用。我们在很多经教上看到,佛讲经弘法需要什么,诸天与神众随时送到佛面前。这日子太舒服:不用为财富操心,随用随到。 佛如是,普通人如何呢?精通了佛法修行的妙理,他的财用亦复如是。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他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到他需要用钱的时候,自然就有人帮助成就他,财富不是看的,是用的。纵然银行存款的数目大得惊人,眼看着亲朋好友贫穷受苦而一毛不拔,这些财富对他一点用都没有,他活着当守财奴,过的很苦,死了堕饿鬼道,永世不得人身,不就就是佛在这里说的用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布施,不如对人说法明理吗! 世间的富人不少,但富人到那里去了?堕在地狱道的富人居多。为什么这样呢?我们看看富人的一日三餐就恍然大悟:杀业太重!市面上的真皮、真丝服饰,穷人消费不起,都让富人买走了。这些高档消费品,那里面饱含着动物的血泪、穷人的汗水!富人的钱是怎么来的?从穷人身上赚来的。富人一席吃得千家饭,穷人给他买单:穷苦百姓三餐薄粥咸菜,吃不饱穿不暖,有病无钱医治,这是谁之罪?世人都贪求富贵,富贵将带给自己什么?这个就没人思考了。 被六尘烦恼所困惑,穷也苦,富也苦,无一可乐。而转六尘烦恼为六种智慧,三衣一钵的日子,释迦佛过的悠然自在。《金刚经》的起缘是须菩提尊者问出来的:尊者看到佛在名利是非当中巍然不动,过着清苦的修行日子,就希望自己也跟佛一样,永远不卷进名利是非场,永远逍遥自在,问佛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就是随遇而安,适应顺逆境缘而不造诸恶业;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转六尘为智慧。《金刚经》,佛不就在解这个密码吗!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我们学习探讨了《金刚经》以后,如何落实金刚行?还是那句老话?严持五戒,落实十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佛号功夫压住了色声香味触法,人的理智就恢复了,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一个得到念佛三昧的人,他绝不会跟着六尘起惑造业,干杀盗淫妄之事,更不会着迷于名利是非,金刚三昧就是念佛三昧。 佛并没有在《金刚经》当中强行让我们做到看破一切相,而是以修福修慧为主题,六度法门就是修福修慧,福德都修圆满的人就是佛,所谓不成佛不知道成佛的富贵。圆满的福与慧是每个众生自性本具的德能,只要明白了转尘成智的重要性,从此以后诸恶不做,众善奉行,用阿弥陀佛圣号清净自心,流浪的孩子就找到了回家之路。不久以后,我们就进了由福慧组成的豪宅,永远不受苦了。金刚般若的大智,就是不染名利是非,将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圣号上,将目标方向定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两者同时办妥。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九十八集,二0二四年十一月八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