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化无所化分的化,是教化、度化众生。这品经文的内容,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好多,佛重复讲说,是彻底悲心,为了加重大众的记忆,让我们仔细品味金刚般若的深意。佛的清净境界一法不立,那有个度众生呢?如果佛还有个度众生的执着,佛的智慧德能就不圆满了。佛在前面嘱咐菩萨不要着度生相,就是破除菩萨的攀缘心、成就感,佛度化众生不落这个烦恼,一切诸相污染不了佛。我们没有这个功夫,在度化众生之事上不能强求,否则,不但度化不了大众,还可能被其他大众度走。 何为强求?一不会观机,二不精进用功,三不严持诸戒,自己根本就没有修行功夫,还争当寺院的主持位,这就给日后留下了隐患:这样的修行人一旦攀上住持位,那不是带动一片学人积极成就,而是造就一个邪教团体,虽然表面上打着佛的旗号,实际上已经扭曲了佛圣的教诲,这个道场,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魔外团体。 我们进得佛门,万万不可抱着图名图利的心,佛教的宗旨是离名利是非,如果到佛门来贪图名利,阿鼻地狱下定了!有可能他贪到了名利,十方信众给的钱不少,他善于包装,也将自己的名气打出去了,成为一代名僧,可自身的烦恼习气一点都没减少,诸佛这里过不去关的。天地神明明察秋毫,他的好运气一旦走完,福尽了,就有大苦受。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量力而行,在某个环境下修行,觉得自己的定力降不住外界的诱惑,就赶紧退回到清净的地方去修行,更不能为名利驱使而去淌混水,这就把自己害苦了:学佛修行,好处没有得到,倒修下三恶道去,你看冤枉不冤枉!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佛说般若诸经的时候,很多菩萨阿罗汉都执着于度众生,大家在一起以度众生之多为自豪,引起其大众互相攀缘,想方设法多度众生,这可能吗!度众生,首先要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还要说法者与他们有缘,一点都勉强不得。佛住世当年,某天去某地,人家就是不欢迎佛说法,佛刚升坛,听众就跑完了。佛让目建连尊者升坛说法,结果,人人都爱听。这些人与佛无缘,与目连尊者缘深,佛就度不了他。 有我当度众生的念头,现实不买账,你干着急没办法。听到其他菩萨度了不少众生,自己急火攻心,结果走火入魔,事情做的不妥当,引发了大众的烦恼,垂头丧气,从菩萨位滑下一大截,干脆躲起来不度众生,功夫退转了。修行众到了七地菩萨位才能保证不退转,七地以下,退的不少。佛圣处理一切问题都保持中庸之道,做的恰到好处,一切随缘。我当度众生,这个发愿不错,但众生的缘不熟,急于求成反倒坏事,自己的智慧德能不够,众生缘熟了也度不了,总要师资道合,顺其自然。 【须菩提!莫作是念】,这句经文很中肯,这个莫作是念的念,就是攀缘心。中国圣贤教诲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就是缘不熟的时候,自己潜心修炼,达,是缘熟了,再行作为,如船遇顺风,事倍功半。【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这是佛的大实话:度众生的是众生自己,佛从不居功。佛已经断尽了见思、尘沙、无明三大烦恼,离四相绝八非,那来个度化众生的妄念呢!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佛在诸经当中也用第一人称,我,但佛无我。说有我,是恒顺众生的语言文字,不这样说,经就讲不圆满,大众也听不懂,佛让弟子不要误会佛真有个我,有我就有烦恼是非,佛没有烦恼是非。佛接着说:凡夫也不是凡夫。 佛慧眼所见到的只有圣,没有凡。凡夫确实不是凡夫,因为每个众生都有跟佛一样的自性德能,佛不将众生打入另册,与众生浑然一体,众生有求佛有应。有凡圣区别的是众生,佛随顺众生说有个佛,实则佛境界永远平等,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一切对立,清凉自在,清净圆融,为恒顺众生而说万法,不被众生污染,也不被诸法污染。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九十九集,二0二四年十一月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