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学佛修行,就是修圆满的福慧。归依佛,两足尊,这个两足就是福慧具足。福慧具足者,他绝不滥用福报,行为处事温良恭俭让。正因为佛不肆意挥霍福报,佛的福德时时处于圆满状态,永远不会亏虚。世间法常说,月圆则亏,确实是这样,十五的月亮圆了的同时,也就开始了亏缺,亏到月底,几乎亏为一丝。自然界如是,人的事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亦复如是,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世间人的福报为什么永远亏缺?就因为人人有贪心:福报来了,谁曾想到扶贫帮困,救济穷苦?都在满足自己的六尘烦恼,房子盖得越高越好、衣服穿的越阔越好,山珍海味,绫罗绸缎,穷奢极欲,很快的,福报就耗尽了。荣华好似三更梦。富贵还如九月霜,这就是世人念念追求的富贵,极不可靠,倏然而过。 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红楼梦》就是富贵场合的写照,荣宁二府最后的悲惨结局,给世人的启示是什么?正是佛在这里说的:不受不贪。不受不贪,福慧就不会亏减,辛辛苦苦修行多生,虽然得了一点富贵,但经不起一世消耗。释迦佛住世当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年轻的悉达多太子四门见苦以后,霍然大悟:知道这一切都靠不住,毅然决然出家学道,悟道成佛以后,从始至终过着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最低层生活,一辈子没有放松自己。这就是释迦世尊能够善始善终的原因,他将福报都用作正能量,让福报真正发挥了好的作用,如此,福慧不唯不亏,反倒更多。 在佛门修行,我们首先要高度警惕:目的是断烦恼,出轮回,成圣道。违背了这一原则,本着贪求供养的目的进佛道场,那就距离恶道不远了。不受,是不浪费挥霍福报,不贪,是不攀缘荣华富贵。我年轻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红白喜事,一桌酒席少则五六百元,多则数千元,可宴客坐上席几乎没有动,就被撤席倒掉。那时候一个普通人的月工资不到一千元,而大酒店招待各级官员,浪费的程度触目惊心!这都有账的:司过之神一笔都不会漏掉,记在各人的福禄薄上,加减乘除,都要受报的。 有一位干部,由于他八面玲珑,官位坐的相当平坦,在位期间三天小宴,五天大宴,吃尽喝绝。他最喜欢吃的是吃甲鱼汤,下面的人摸准了他的胃口,就特意给他多做甲鱼。这样的好日子过了几十年,他仕途顺利,春风得意,心满意足。可忽然有一天感到身体不对劲,后来每况愈下,经各方面检查,查不出什么病来。有位医生与他关系要好,提示他多吃素食,少碰荤腥,但他养成了顿顿山珍海味的习惯,改不了,继续吃下去,直到倒下动不了为止。 他倒下以后并没有消停,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医院都给他用上了,他想死都死不了。整个消化系统近乎瘫痪,不能进食,身上插了八、九根管子维持生命,他痛苦到极限,将医护人员骂得体无完肤,受够了一个月活罪,最后还是痛苦的死去。福报浪费不得,圣人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将自己的福报均分给大众用,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人的心地越清净,身体需求越少,而过份的摄入营养绝不是好事。世间人执着味尘,接下来就是杀生害命,那后果则不堪设想。 不受不贪分,佛还是提示学人淡泊名利,修再大的福报都要头脑清醒:不贪享受,而名望再高,都要谦虚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名利心是摧毁福德智慧的毒素,圣人见之如避毒蛇,凡夫则趋之若鹜。事实证明,凡是贪名贪利的人结局都是悲剧:不但将前生修来的福报透支干净,还造下了无量罪业。这都是人人眼前发生的事情,足以警告所有人。佛圣是过来人,教诲给后学的都是他自己的成功经验。贪求名利本来就是折福损德的行为,如同病人吃错了药,病情肯定要加重,那能贪得到呢!修行功夫有没有进展,在名利当前自己测试一下,结果就出来了。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一百0五集,二0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