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威仪寂净分的威仪,是佛的行持,佛的行持威仪具足,如理如法;寂净,是佛清静无为,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佛圣示现在人间是乘愿而来,来干什么?度化有缘众生离苦得乐,成圣成贤。如此,佛还有什么名利是非之争?一生都在发挥正能量。凡夫众来到世界,所谓人生酬业,爱不重不生娑婆,都奔着名利是非而来,遭遇在一起,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好不聒噪!有那个人一生从容不迫?我们从自己家人数起,数到周围的所有人,找不到。都是忙忙碌碌,为名而来,为利而往,身累,心更累,没有休息的时候,一直到死都在拼搏,慌慌张张,活的甚不从容。 由此,我们再看佛的威仪寂净,佛事事从容,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处理一切问题都胸有成竹。为什么佛如此逍遥自在、众生疲惫不堪?一个远离名利,一个追名逐利。为名利所惑,被六尘烦恼缠定,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有人人解不开的死结。名利能争到吗?能争到的话,佛就鼓励大众都去争了,问题是争不到:费尽心机得来的名与利,还是自己命数中有的。关于名利如何而来,上品经文,不受不贪分,佛说的很明白了:用同样多的七宝修财布施,有的人得福多,而有的人得福少,原因就是一个贪求回报,一个无求。 贪求回报者极不从容,斤斤计较,所得之福有限,无求者威仪具足,从容不迫,不计得失,所得之福无限。同样的到理,知足常乐者,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他心情舒畅,仪态稳重,身体健康,万事胜意。人对物质需求越少,幸福指数越高。只要大众冷静下来仔细品味,人的需求不过吃饱穿暖而已,份外无求,完全用不着去争去抢。道理参透了,明哲的人只修福不贪求,如此,则事事从容。佛圣都深明大义,一辈子悠闲自在。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佛接着对须菩提尊者说:世间人的俗眼看到如来有出生,有死亡,还看到如来跟普通人一样,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就认为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靠着教化大众混点饭吃而已,这就将佛住世的意义完全解错了。这个如来若来若去,来是出生,去是入灭。 释迦佛八相成道确实示现降生在净饭王宫,由正宫王后摩耶夫人生出,佛的成长也是由婴儿一点点长大成人,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悉达多太子弃位出家,在当时,很多人都嘲笑戏弄他,认为净饭王的太子精神失常了:要不然的话,放着好好的国王不当,却去沿门托钵自找苦吃,这不是脑子有问题是什么!净饭王为此原因,一度在国际上说不起话来。直到太子成佛了,四十九说法度众,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释迦祖师,用他弃位出家、作苦行僧的事情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批评教育自己的子弟不要学这个样子:人生就要拼搏出个功名利禄,这才对得起父母双亲、列祖列宗,做个穷和尚有什么意思! 这种浅薄的认识到底是对是错,想必大家都知道。若坐若卧,是佛吃饭睡觉跟大众一样,佛没有示现作不食人间烟火。度人众,就跟人的生活习惯一样,这样说法教化,人们才能够参解得透。但佛真的跟人众一样吗?行住坐卧有大学问,吃饭更有大学问。当年,有人问印光老法师:您老人家会干什么?问的这个人是慕名而来,希望老和尚说些神通感应之事,老和尚马上猜透了他的意思,很诙谐的说:我会吃饭。 不会听的认为老和尚在说笑话,会听的,当下观察到,老和尚真的会吃饭,自己真不会吃饭!何为会吃饭?老和尚热冷不避,粗细不挑,有什么吃什么。八十多岁高龄,吃的是大锅菜,穿的补丁衣服,名气大,供养多,但他对生活的需求就一日三餐素食,一件衣服补了又补。这叫作会吃饭会穿衣,穿衣吃饭就在修福修慧,没有接受圣贤教育的普通人会吗?普通人手里有两个钱,就讲吃讲穿摆架子,增长傲慢,虚耗福报,钱财害了他,他还蒙在鼓里呢!佛的行住坐卧还有什么学问?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一百0七集,二0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