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圣住世,一举一动都在表法,佛的行住坐卧具足威仪,跟任何人相处都得体。我们看到,佛陀座下的信众,有奴隶阶层的屠夫、渔夫、放牛的、种地的、青楼女子,还有王侯将相,大富长者,其中十六国王封佛国师。佛圣遇到贫民百姓,他们正在插秧耕地,佛与弟子就恒顺他们帮忙干活,边干活边说法,讲说放牛经,耕地经,育秧经,听得农夫们心服口服,问世尊:您怎么知道这么多?我们整天种庄稼还不如您内行!活干了,农人们收工吃饭,邀请佛与弟子一起吃,佛就在农家得院落不避秽净,农人吃什么佛跟大众也吃什么,嘱咐农夫们心善行善口善,敬天畏地,不额外杀生,就会感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人们依教奉行,地方上果然年年丰收,大众遥拜灵山,希望佛圣再来,就给佛塑了像,造了庙,逢年过节供上最美的果蔬饭食,有了烦恼解不开,就跪在像前请佛显圣指导,果然灵验,这就是寺院最早的模型。而出入朝堂宫室,佛也举止得体,圆满应合贵族阶层的礼节,没有人敢小看佛。十六国王封佛国师,遇到国家有难,佛都能出谋划策摆平困难。王候设宴款待佛弟子,佛也应对自如,随缘说法。 在我们想来,国与国之间同行相忌,为什么敌对的两国同时请佛作国师?佛圣一片赤诚,绝不妄语两舌挑拨离间,都在协和两国。琉璃国与释迦族势不两立,要不是佛在之间反复调和,释迦族早就被灭了。还有金地国威逼波斯匿王,兵临城下,也是释迦佛反复调和,金地国偃旗息鼓,两国归于友好。到佛老年,十六国人事更替,没有人再请佛讲经说法,印度各国开始动乱了,最惨的血案,是琉璃王灭释迦祖,屠城灭众,非常残忍。佛圣深入每个社会阶层调和矛盾,我们从佛经上就能看到。 【若来若去、若坐若卧】,佛的分分秒秒都在发挥正能量。学习圣人,就看人家的身口意三业何等清净!佛为什么那样敏捷,遇到任何问题能够迎刃而解?佛不给妄想、分别、执着钻空子,时时处在清虚境界,如同明镜无物不照,自然对世间万事洞若观火;凡夫众,名利是非占据了心地,脑子是一团乱麻,如何能从容应对一切事物?每个人的寿命与精力都有限,我们果然能跟佛圣一样规范具足,身口意三业都积极向善,你也是天下第一才子、第一能人!这话不是假的。今生今世能挂点头衔,写出好的诗词文章,出了名的,前世都是修行人。 而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法胜人一筹,被人们称作小诸葛,那也是前生修行的一点定功。宋朝是奸臣的全盛时期,那个贾似道、张邦昌、秦桧、高俅、蔡京,那个不是人才?前世在佛门修得不错,就是不肯临终十念求生极乐世界,留在人世贪享痴福,最后遗臭万年,下堕到无间地狱受苦去了。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佛应机说法,时深时浅,很多情况下一个字不说,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就能令当机者开悟。有位前辈善知识,座下弟子众多, 师父以身作则,从不轻易批评一个人。弟子们有错不改,老师父提醒他不听,就自己跪倒佛前不吃不喝向佛忏悔:他没有能力教好弟子,愿替弟子接受任何惩罚,替弟子受因果。这样一来,弟子们再不敢犯作错误了,行为举止小心翼翼,生怕师父又跪倒。佛的行住坐卧就是说法。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再这里讲个故事,摘录于金山活佛往生记。金山活佛是谁?约是民国年间,江苏省金山寺的一位修行众。这位修行人有很多传奇故事,跟济公活佛很相象,来无影去无踪。有位居士牙疼了三天,万般无奈去求师父给他想想办法,他疼的实在受不了。见了师父还未开口说明来意,师父二话没说就打了他一个耳光。 他很委屈:我没作什么事,师父打我干什么!正要开口问,师父扭头就走了。他怔在原地大惑不解,将牙疼忘了,牙也就停止了疼痛。脓血流出来,他轻松了。找到师父高高兴兴磕了三个头,欢欢喜喜回家了,还有很多神奇事迹,关乎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一百0八集,二0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