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品,也是佛弟子最熟悉的一部分。为什么大众熟悉这品经文?
就在四句偈颂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凡夫众看来无比重要的名利,佛圣却视之为梦幻泡影虚妄相。应化非真,这个应化,是佛圣化身无量救度众生,不疲不厌;非真,是游戏神通,佛不着度生相。用应化非真作《金刚经》的结局,意义非常深远。 《金刚经》第一品,是法会因由分,我们看到了佛的宁静致远、安闲自在,淡泊名利是非的清净境界,这是人人都向往的。我们活的太累了,累到醒时梦中都不得安然,因此,人们谛造出许许多多神话故事、世外桃源,为什么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呢!凡是万缘放下,专精念佛的人,都是参透此四句偈者:人空,法空,有大禅定功夫能管住自己安静的待在一个地方精进用功。这样的修行人宁静致远,清静无为,生活需求就是吃饱、穿暖,跟释迦祖师在祇陀园一样。说这些人是古佛、大菩萨示现的,也不过分。我们能学会这个样子吗! 佛圣说法度众没有为难过任何人:让末法大众一下子证到初果、二果等位子,这不现实;但让我们严持五戒,专精念佛,这人人能做到。问题是多少修行者人未空、法未空,名利心太浓厚,还异想天开当下成佛。说我们人未空,那个人不是名利是非,生活在烦恼当中?谁还有心思研究佛法!说我们法未空,佛门现在的潮流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谁读的经越多,谁越受大众崇拜:做佛事来钱快,谁还愿意一句佛号到底?被名利是非锁定在尘埃当中,修行,不过一句空话而已。那么,是不是专精念佛就没有人供养?这个想法大错特错了,所谓法轮未转食轮转,果然有人发了这个心,能够如理如法的修行,龙天护法提前就将生活用度拨给他,让他衣食无忧,安心办道,他的日子太好过,那要到处招揽佛事赚钱呢!我们要信佛,信佛所说,不能任着自己的知见行事。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句经文的意思大众都很熟悉,就不重复讲说了。我们看到,佛开始说三千世界七宝布施,重重增进,这里增进到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这福就大不到不可思议了,可还是比不上为人讲说出轮回成圣道的妙法,这话有道理。世间的痴福不长久也不清净,搞不好助长六尘烦恼,还要害了他本人。而断恶修善,学圣学贤,百利而无一弊,那个划算?人人都会算账。 宣传圣贤教育的人得福无量,接受圣教者同样得福无量,我们就知道佛陀住世说法的功德尽虚空遍法界装不下。佛圣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不是形容词。诸相是六道众生的妄心变现出来的,很局限,拓开心量就是拓开局限,不受诸相的约束与障碍,自在通达。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是境界在考验修行众。佛门修行,讲经说法是难度最高、最辛苦的工作。诸魔最忌讳的就是学人讲经说法,这个现象末法时期尤为严重。讲经的法师处处受人排斥,推行圣贤教育很艰难。为什么有的法师持之以恒讲下去,而有的法师讲了极短一段时间就休坛不讲了?他着了相。着了什么相,着了名闻利养相,着了人我是非相,同时也着了法相,他自然行不深也讲不深,佛在这里给我们指出了修行不成功的原因。 云何为人演说?就是如何讲说能够深入人心,让讲者与听者都受益。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修行成就的秘诀。不取于相,就做到人、法二空,不受名闻利养的诱惑,讲经契合大众的根性。 有位长者给我说,他走到儒教道场讲儒说、道家道场讲道说、基督教教的堂讲基督说,人人听了都欢喜。有人提出疑问:你讲的不专,太杂!长者说,我讲的不杂·,一条路到底,都是教学学人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成圣成贤,这是佛盖过法印的。因为长者如此灵活机动,他老人家的法缘很好,享誉全球,包括不学佛的人都赞叹他,这就是他淡泊名利,如如不动,持之以恒的教学精神所出的成就。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一百一十五集,二0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