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一 序品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看到信众都到齐了,佛就要说法了。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这个四众,是出家男众与出家女众、在家男众与在家女众,统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对佛供养,是带着幢幡宝盖等弘法之物以及卧具、汤药。佛住世当年持金钱戒,信众很自觉,不供佛钱财,就供一些生活用品。而恭敬、尊重、赞叹佛,这没有虚伪,是真心实意的。佛是大圣,没有错陷,处理一切事情恰到好处,人们由衷的感恩佛。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的一切法都是大乘,都有无量义,无量义就是教大众断尽烦恼,成就佛果。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何为无量义三昧?就是不着于相,如如不动,不被贪嗔痴慢所困扰,不为名利是非而动心。身心不动,这是佛的大禅定功夫:身行众善,心不思恶。很多人往往将身心不动误解为坐着跟泥塑木雕一样,那没有用的。佛说了一会经,然后就闭目入定。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曼陀罗华,又叫作白花,表纯洁。从空而降的曼陀罗华有大朵的,有碎小的,都很美丽。曼殊沙华,译作红花,表吉祥。这两种花是古印度人们很喜欢的,曼陀罗华与曼殊沙华都叫作彼岸华,缘于佛说法度众到成佛的彼岸世界而得名。天雨妙华,这花是怎么来的?是天女撒下来庄严佛道场的。人们看到天雨妙华,就增加了听经闻法的信心。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是吉兆:天地之间的气氛很吉祥,彩云飘荡,轻风习习,不可言状的庄严感令人心震奋,人人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动力。这种感受,学佛的同修翻开诸经都能体会到:这就是纯正能量的招感力。
在鼓舞人心的正能量感化之下,我们看看于会大众的精神风貌如何: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这是大众亲自感受到的清净自在,法喜充满,是世间法任何俗乐不能相比的。我们平常所说的佛力加持就是这样。没有佛力加持,修行众念不下去经,也念不下去佛,更不可能听佛讲说。 我们平常说某人有善根,这个善根确实不可忽略:他能静下心来住在寺院道场,跟着修行众作堂功课念堂佛,这不容易!很可能他从此就接续上过去生中的修行生涯,持戒修身,念佛摄心,今生今世即成就佛果。没有善根的人我见过,我劝他念佛,他不肯,我答应给他钱,他念一句阿弥陀佛,我给一元钱,他还是不肯,我继续加码,加到一句佛号一百元,他都无动于衷,一句佛号从他口里出来就这么艰难! 我们不可忽视任何一个进佛门修行的人,那怕他是个经常破戒者,也要循序渐进引导他。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他极有可能今生今世第一次遇到佛法,能够拿着经书翻一下就很了不起,不能对他要求过高。如果用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刚刚入佛门的大众,要把人家吓走的,但也不能纵容他故意杀盗淫妄。 他吃肉的习气改不了,让他慢慢减:以前每天大鱼大肉,现在让他一个星期吃一次肉,渐渐的,半个月吃一次、二十天吃一次、一个月吃一次,慢慢断,因为上根利器人只是少部分,大多数人都是中下根性。这样作,是恒顺众生,善巧方便。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佛放光,这个光的意思是什么?是破迷开悟,照亮暗昧,不能神话佛放光。人间大众与六欲天众需要语言交流,佛就用语言讲说诸经;色界十八天的大众不需要语言,彼此交流都用光明,佛放光就是招集有缘大众来听经。 很多同修感到遗憾:自己没见过佛放光。这就不必要遗憾了,翻开佛的诸经,理解参学其中精要,断恶修善,就是蒙受了佛光照耀,为什么遗憾呢!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法华经》讲记第十六集,二0二五年元月三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