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 卷一 序品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
要得佛法兴,先得僧赞僧,大圣大贤眼里没有一个恶人。窝里斗、互相拆台,大家都要倒霉的。弥勒菩萨语重心长的对文殊菩萨说:大德啊,佛圣说法无有高下,大众的程度低,佛说法就恒顺他,讲得通俗易懂;大众喜欢深奥的,佛就说的深一些,我所见所闻的诸佛,说法都一样,后佛不推翻前佛的说教。大德,您看看菩萨们求法的心情有多么诚恳:用无量珍宝供养佛,希望得到真实智慧。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这是众生为苦所逼,求佛说解脱烦恼之法。未成佛果之前,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名未破,这就是他的苦,因为他还有点度化众生的成就感,心地就不够清净,就有烦恼,虽然烦恼很轻微,但也很闹心,更何况凡夫众与阿罗汉等。释迦佛五时说法,就是对不同程度的修行众说的,佛的圆满智慧能解决众生的种种烦恼,众生有问佛有答,没有什么能难倒佛。 富人以无量珍宝供佛,希望得到佛的智慧,佛教他不贪世间痴福,万缘放下,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穷人用讨来的饭食供佛,佛给他说修福的道理,同样劝他万缘放下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求佛智慧,释迦佛一世说法,说的就是这些内容。求无上道,这个无上道不难求,受持五戒、落实十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老实如此作功夫,无上道自然修成,可惜大众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东奔西走,舍近求远,这就怪不得佛了。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这比之前面的珍宝、眷属布施更深一步,菩萨为求最上乘法而舍身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就是例子。初祖达摩入定以后九年不出,慧可前来求法,跪在风雪地,雪埋到了他的腰部,达摩仍然纹丝不动,情急之下,二祖抽出戒刀砍下自己的臂膀供养初祖,他的诚心感动了初祖,初祖终于出定了。初祖问他:你这是何苦来哉!你有什么要向我请教的?慧可说:弟子心烦意乱,不得安宁,求大师替我安心。初祖应机说法:那你将心拿出来,我替你安上! 慧可当下大悟:觅心了不可得!观心无常,我何不将名利是非完全舍掉呢!放下了名利是非,过得更好。悟到这里,慧可清净无染,证果了!我们没有慧可大师那样的高度智慧,释迦佛不勉强学人非得砍臂割肉、焚烧手指,我们万缘放下,将心安住阿弥陀佛圣号上,就能在当生了脱生死,往生极乐世界,比之二祖慧可的成就更大!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修行众,是十方诸佛的第一得度弟子,这话没错。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贤劫千佛示现八相成道,都跟释迦佛一样: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佛为什么示作王身又舍弃王位出家呢?这样有利于教化众生,具有大影响力与号招力。释迦出生的同时,有九王同时出生在古印度,其中频婆娑罗王与波斯匿王大众最熟悉,他们是佛的得力护法。 众生出家的缘分多是为苦所逼,国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在人们心中尊荣无比,根本无苦可言,他为什么出家呢?人们就多了一份思考,会用心观察何为佛教。在当时,释迦佛弃位出家之事惊动了印度各国的政坛,人们都将目光聚集在悉达多太子身上,看他到底能修出个什么成就、能解决众生的什么苦难。 悉达多太子成佛以后,佛教在古印度迅速传开,这就是太子的影响力起了作用。而太子四门见苦,见的是真苦,生老病死,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佛能解决。如此,悉达多太子成佛以后,整个印度沸腾了!这不是佛有意示现作国王,而是为了弘法方便。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这是世间的富豪舍弃名利,出家修道。释迦佛座下的舍利弗、目建连、大迦叶、须菩提、跟佛出家的七王子,都是世间富豪、权高位重者。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是给大众示现,他放下了名利是非,一心办道。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法华经》讲记第十九集,二0二五年二月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