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 卷一 序品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与出家清修众比起来,世间大众忙忙碌碌,好像很有意义,真的有意义吗?世间大众到底为什么疲于奔命、辛苦到死?为名为利,所谓无利不早起。人生的目标是名利是非、贪享六尘烦恼,奔着这个方向去奋斗,结果如何?释迦祖师早在3000年前说了: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失去了,将到那里去?三恶道伺候!也就是说,名利众生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最后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堕下了畜牲、饿鬼地狱道。 虽然如此,无知的名利客看到名门望族的大富豪出家修行、遁入空门,还嘲笑人家是傻子!到底谁傻?人家舍弃名利是非,超凡脱俗,步入圣流,永离生死轮回,再也不受诸苦;而为名为利者,他不可能不造诸恶,恶贯满盈,人身尚在,已经痛苦不堪,而人身失去,则沦落三途长劫受苦,三途一堕五千劫。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勇猛精进,是勇于断恶,严持戒律,专精修行。思惟佛道,这个思惟,是深入经藏,依教奉行。未学佛修行之前,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到底对不对,用佛家的经教一对比,才知道自己偏离了一百八十度:所作所为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糊里糊涂来到人世,又糊里糊涂堕下三途,无始至今就这样升沉不定,烦恼无尽。 出家不是走形式,入于深山更不是逃避现实,逃不掉的。过去生中造下的罪业,无论躲在那里都躲不掉,那如何办呢?面对现实,果上消业,心地清净了,对一切都看得清楚、认识的清楚,遇到同样的境界,不二过,业就消了。寺院建在深山,利益初学修行,大隐隐于市,小隐在山林。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这个离欲,是断了杀盗淫妄酒,没有了六尘烦恼的支配、名利的驱使,就格外清闲。且不说证果以后的境界如何,我们看看二十八天大众的精神风貌,就知道常处空闲,这个空闲是何等意义。空闲,就是放下了名利是非,五欲六尘。 人间大众苦透了,暂短的一生没有片刻空闲,累死累活。是谁让他这样辛苦劳累的?人生酬业,思想境界太低,名利心太重,欠债又续债,借新还旧,没有尽头。人的心地越清净,享受越高级。欲界六天的天众比之人间,就清闲自在百千倍,这是他们心地比人间大众清净;色界天人没有了男女之事也没有了男女之相与饮食欲望,更加清闲自在;到了无色界天,没有了身体的拖累,比之色界更轻松,这是具体的说明。 而脱离三界,进入圣流,不被名利是非束缚,那享受更为超越。修行人常处空闲,是不与社会大众同流合污,一心一意行菩萨道:五戒摄身,佛号摄心,将六尘烦恼淡化了。烦恼没有了,清净境界自然出现,现身处在极乐净土,快乐无比。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的禅定,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是不被外缘境界诱惑,去跟着造恶;内不动心,是不起恶心不动恶念。 五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五通功能是自性本具的、六道众生个个都有,不足为奇。天眼通了,就不受距离与物体的障碍,想看那里都能看到;天耳通了,则是一切音声都能听到,不受距离与音声大小的限制;宿命通了,能忆起过去生中所作的一切,知道过去,就知道未来,未来是过去的延续;他心通,是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这个功能就很了不起,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神足通了,则能飞腾变化,善于应对变幻无常的事物,永远处在不败之地。 五通,说起来很清楚,可我们现在的六根功能处处受阻,这是为什么?原因太简单:名利是非、五欲六尘障蔽了自性德能,就跟千瓦的电灯一样,虽然电灯光明依旧,凡夫众给它包上见思、尘沙、无明三重厚黑布,它的光明就似有似无。 阿罗汉去除了见思烦恼,光明透出来一部分;菩萨去除了见思与尘沙烦恼,光明透出来大部分;佛果位,三大烦恼都去除了,灯光完全透露出来。这就是五通功能恢复的秘诀,以断烦恼为要务。神通能不能学得来?学不来的。如若有人说他能教给你神通,这肯定是个骗子,具体如何说呢?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法华经》讲记第二十集,二0二五年二月四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