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第26集

慧利 2025年2月24日19:33:05
评论
48

《法华经》 卷一 序品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佛的十号,就代表佛的无量美德与威神,普通人担当不起这十号。如果这样称呼普通人的话,名不副实,不是折他的福,就是惹得人家不高兴,别人认为你是讽刺他。 称佛,则理所应当。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学习法华经的人不少,可学了以后受益没有?绝大多数人是学热闹,增了点所知障而已。说这话大家别不高兴,《法华》,是佛对他一生说法的总结,很多人都抓不住释迦佛一世说的核心是什么,乱学乱参,越老越糊涂,如何当得法华的机? 演说正法,是释迦佛一世所说的诸经,不加杂杀盗淫妄酒,更不刺激人的六尘烦恼,正与邪,就在这里分别。初善、中善、后善,这是佛说法的善巧方便,初善劝初机学人,中善劝阿罗汉,后善劝菩萨众,五时说法,主题不离劝三根大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深说浅说,长说短说,都围绕着这个目标。 我们现在修学,要不要学很多经?不要!特别是年龄上了五十的人,千万不要皓首穷经了,就抓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一本《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严持五戒,落实十善,抓紧时间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只有这样修持,今生才可了断生死轮回。时间浪费不得、弯路走不得。 其义深远,是佛的说教,一直将众生度成佛。佛五时所说之法我们如何参透?只要专精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不退堕,不加杂,就参透了如来真实意。 其语巧妙,纯一无杂,佛说的都是正法。世间的小说与诗词歌赋,听起来很美,但内容加杂:就中国的四大名著,《水浒》的内容,杀业太重,主人公大碗吃酒大块吃肉,动辄杀人,这就是加杂;《三国》的主人公一个比一个谋深计多,尽玩权术计谋,是加杂;《红楼梦》的文学水平很高,里面关于淫事的情节很不健康,这是加杂;《西游记》算是最好的,里面有淫词艳赋,不尽如人意,文艺工作者要注意略去这些不健康因素,避免作品的缺陷。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这是佛经的本色:不给任何人提供想入非非的机会,纯正能量。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佛圣说法很有次序,演说四谛度初善。四谛法就是四圣谛,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所说的诸经。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是众生正在受苦,三界火宅,六道众生无一不苦;集,是苦的根源,凡事有因必有果,现在的苦报是过去生中造的苦因开花结果了;灭,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苦因与苦果就灭了;道,是诸恶断尽自然成佛。 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涅槃,即寂灭,妄想、分别、执着断尽以后的纯善纯净境界。鹿野苑五比丘是纯粹的凡夫众,如何说呢?因为他们从未闻听过佛法。佛说阿含十二年,将凡夫众度成了阿罗汉,主要内容是教弟子信因信果,这是修行人要过的第一关。不信因果的人是深入不了圣教的,他什么恶都敢造,自然不会亲近圣贤。《阿含》十二年说因果,是佛的善巧方便,教众生明白因果的道理,受苦的原因。众生当下停止做恶,就破了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声闻,即初果、二果位程度的修行众。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辟支佛,即二果罗汉。十二因缘,即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将来果。将众生从清净自性迷出来的第一步,一直说到轮回六道,剖析完全。总结起来,就是一念不觉生无明,境界为缘长六粗。佛说十二因缘与说因果是一个道理,只是说的深了一步。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六波罗蜜,即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探讨六度法门,探讨到终归,与佛说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说十二因缘还是一回事!佛只是换了说法而已。菩萨程度高,佛一说他马上就能办到,凡夫与阿罗汉根性钝,佛说的我们迟迟难以作到。说利根与钝根,就从这里区别,没有什么神秘的。 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佛果位;一切种智,是所有的烦恼都转为智慧德能。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法华经》讲记第二十六集,二0二五年二月十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