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三 化城喻品
【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劫, 尔乃得成佛,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稀有, 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 静然安不动。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乱,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归命无上尊。】
有十六王子跟随父亲出家,这个影响力不可估量,更有祖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大通智胜如来的法缘显得格外殊胜。大众见了佛,看到佛圣清净自在的智慧德相,都由衷赞叹佛圣的大禅定功夫:【 其心常惔泊, 未曾有散乱】。这个惔泊的惔,通淡,是佛圣看淡财色名利。
如果一个人看淡了财色名利,他则处处安稳,处乱不惊,得大禅定。大通智胜如来禅坐不动就是有这样的高深境界。如若牵肠挂肚的事情一大堆,他肯定坐不住,也入不了定。而有大定功者,他自然不造恶业了,财色名利是诸恶之缘。心地散乱,就是跟着名利是非、六尘烦恼行事。
大通智胜如来入定十小劫不动,这个功夫,是圣人看清楚了财色名利皆是幻相,不值得为此牺牲伦理道德。一切法无所有,必定空,不可得,为什么要为此拼死拼活、造诸恶业呢!佛圣示现在世间只是为了度化有缘众生,与名利不搭界,这从他的行持上就能看出来:能舍弃王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苦行僧的日子,这是凡夫众做不到的。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寂灭,是永离尘俗,不再参与世间的杀盗淫妄、名利之争。无漏法,是圣人不会再做错事了。【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我们看看轮回的真相,就知道不接受圣教、不遇佛法的可怕性。凭着六道凡夫的小德小能,底在无间地狱,顶在四空天界。苦多乐少,是因为我们对财色名利没有看破,藕断丝连,心随境转,造杀盗淫妄。这些烦恼必须放下,放不下,就有苦受。学圣学贤,就从这里学起。我们学佛得到的大利,就是停止了造诸恶业,明白了恶有恶报的铁律,不想造、也不敢造了,养成从善如流的好习惯,苦就停了。
释迦佛如是说,大通智胜如来也如是说。【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这是六道凡夫麻木不仁,以恶为能。即便遇到有佛住世,他也不肯听佛说教,甚至还要消灭佛。 他更不知道自己现在生在苦中,长在苦中,死在苦中,凭借着一点小福报欺压良善,作威作福,造下滔天罪业而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太多了。结局是什么?福报很快耗尽,堕下三途受苦。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这个长夜,就是六道轮回。六道是塔形的:底大顶小。天众,越往上数目越少,天主为此很犯愁:天人本来就不多,少一个都是损失。因此,释迦佛成道的前夜,欲界第六天主波旬最着急:他想方设法阻拦释迦佛成道说法。佛说法其实并不影响他的利益,闻法者素质提高,最低限度能保住天身,不会下堕恶道,这不是好事吗!但他错误的认为,佛将众生度出轮回,天道就空了,为此与佛过不去。
天道空得了吗?下界的大众勤修五戒十善,由人间生到天上的比比皆是!他对佛法认识不清楚,一根肠子通到底,非得置佛于死地,最后堕下无间地狱,得不偿失。天众减损,主要是他们的天福尽了,堕落下界,不是佛说法的过错。而出离轮回以后的境界,是永远不会堕落。天众,包括天主自己,都保不住天身永远存在,何不闻法修行往生极乐世界,寻求永恒的归宿呢。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前一个冥,是暗昧,大理不通,好杀盗淫妄,后一个冥,是堕落三恶道。不肯放弃杀盗淫妄诸恶业,不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生生世世,不是在三恶道,就是在三善道。三恶道诚然很苦,三善道也很烦恼。我们看看发生动乱与战争的地方,人所受的苦难,跟恶道有什么区别!人间如是,天上也经常打斗呢!天阿修罗频繁造反,天帝也很头疼。众生的善恶业积聚在一起,又不愿听佛圣劝教,打打闹闹免不了、互相杀戮也免不了。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互不相让,到那里都不安全。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这是觉悟者所说的话。十六王子与他们的母后、祖王、以及文武百官、黎民百姓都觉悟到成佛的重要,也觉悟到学佛的重要。闻听佛法,如饥似渴,将闻法修行当作人生最大的幸事。因此,他们对大通智胜如来顶礼膜拜,诚心诚意的听闻佛法。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錀,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劝请世尊转于法錀,是请佛说法、排解众生的烦恼。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困扰着每个众生,是大众挥之不去的噩梦,世界上没有快乐的人。
人们不是有这样烦恼就是有那样烦恼,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烦恼与苦难由何而生、何时结束?佛不说法,没有人能推测出来。就算科学再发达,也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难题,但佛圣能解决了。这就是人们崇拜佛圣的意义,佛法永驻众生心底。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九十五集,二0二五年五月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