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讲记第243集

慧利 2021年3月10日17:14:30
评论
468

《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记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 译

主讲:印正老师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就上品往生来说。我们看,上品上生者,往生到极乐世界,听经闻法,即时证到无生法忍,度化众生运用自如。中生者,则需一小劫证无生法忍,下生者,佛在这里没有说他证无生法忍的时间,只说他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与无生法忍,中间距离有多大?什么又是百法明门?

这是佛学述语中很抽象的词汇,初学根本参不透。那我们就简单的,通俗的解释几句,大家心里有个数就是了。

欢喜地,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52个位次当中,十地菩萨的最低位次。十地的位次,我们看有那几个: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共十个位次,欢喜地最低,法云地最高。

为什么叫做欢喜地呢?顾名思义,欢喜地就是法喜充满,整天乐呵呵,无忧无虑。快乐得象个天真无邪的孩童。走到哪里都欢欢喜喜。人见了都高兴跟相处。如果那个人一辈子都过这样的欢喜日子,那真叫做赛神仙!人生难逢开口笑,欢喜,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什么人整天这样欢喜呢?参透了佛法的人,他没有忧愁,因为,忧愁没有用。与其自寻烦恼自己苦自己,愁眉苦脸,还不如奋起直追,当下作为呢!况且自己曾经造下的恶业,不会因为你整天发愁而自行化解的。要积极行动,改变命运。命是怎么样改的?去偷去抢吗?那没有用,那不但不能将命改好,反倒更糟。改命,我们依教奉行就是。佛家的五戒十善,就是改命的正确途径,必须受持。

而修行的方法呢?修行,就从这里着手。各行各业的大众,对佛法什么都不懂,这不要紧,你是白纸一张,不懂更好,就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专精到底,做到五戒十善,这就够了。不久以后,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什么都懂了。还回很快证到欢喜地。不必要在此地给自己加负担,想东想西,打妄想,坐而待毙。或者脑子满佛家的名词,咬文嚼字,不真修实干,这很累的,被世法污染很烦恼,被佛法污染同样很烦恼,脑子单纯,身体就健康。

戒律呢,是我们做人的标准,佛号是我们摄心的法宝,两样都有,命运就发生180度的大改观,大转变——向好的,圣贤的境界归属。知道了改命的密诀,就没有忧愁了,因为,你的前程一片光明。欢喜地的菩萨,就是参透了这个妙理,在任何处境,他都不背心理包袱,他知道,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眼前发生的事情都是虚幻的,没有什么可忧愁的。

正因为他悟到这里,他处在顺逆境界,都心平气和,永远无忧无虑,心平气和。情绪乐观,不波动,就能维持正常的思维,理智的思考,不会乱方寸。再大的事情,他会有条不紊的处理好,遇到困难,他胸有成竹。这就是欢喜地菩萨的真功夫。佛法修行,没有神一套鬼一套的把戏,都是硬功夫。

欢喜地,听起来很不错的,但比之无生法忍,他就差远了。无生法忍,那是相似佛的位次,比之等觉位菩萨要高的多,已经成佛了。但没有佛那样熟练。因为,他刚刚成佛,如同一个人刚刚睡醒一样,头脑虽然很清醒,但总不如没有睡觉得人那样明白。三个小劫证到欢喜地,在极乐世界来说,那是很快的速度。极乐世界的大众没有时间观念,为什么呢?极乐世界的景观恒常不变。

我们这里以日出为白天,日落为晚上。春夏秋冬,也有明显的区别,时间观念就产生了。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变化,人们就没有了时间的感受,三小劫,或者十小劫,一大劫,人们感觉不到,就不会觉得岁月漫长,修行起来心是定的。大家都是无量寿,从容不迫,不着急,成就佛果,往往感觉是一刹那。三小劫,佛是给我们这里人说法的,要我们明白,在极乐世界需要多久证到什么位次,我们心里有数就是,力争上游上品往生。

那百法明门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二百四十三集。

二0二一年三月八日。

历史上的今天
3月
1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