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11集

慧利 2021年5月17日17:02:55
评论
508

下方备用视频

主讲:印正居士

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

现在我们一起来受持三归 

五戒居士存愿 ,我弟子印正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

皈依僧,净而无染(三遍)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我们看楞严经上七处征心

佛在这里并不是,人为的浪费大众的时间,而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现实问题。

我们的心靠不住,我们坚持妄心用事,只能是自取苦果。

佛陀七处征心,目的是让我们找回真心。

真心能给众生带来无限的幸福与美好,妄心则将我们打下三恶道,受苦无穷。

心到底在哪里?

事实证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有知觉。

但是功能太局限,大的,所谓大象无形,我们看不见 。

小的,微生物细菌,我们同样看不见。

见性德能 闻性德能,种种本来所有的德能,被烦恼业障折扣到这样小,所见的极为片面,极为的偏颇,行为如何不出错误呢?

跟摩登伽一样,如果摩登伽有慧眼,他的见性功能完全恢复了,当他看到阿难的英俊潇洒的同时,他马上也看到了所谓的血肉之躯,倾刻老化,气息不来,尸身顿变白骨一堆。

理智战胜妄心,这是圣人的作为。

烦恼战胜理智,这是凡人的作为。

我们都具有这样的目光,理智用事,生活当中不就风平浪静了嘛。

问题是我们为外相所惑,假想所惑,认假不认真,为了假的拼命的去贪,拼命的去争,把清净世界搞得乌烟瘴气。

摩登伽是奴隶,难道身为奴隶,就不能行菩萨道了吗?

诸佛菩萨应于何身,则显何身而为说法。

恶道 佛也示现,善道 佛也示现。

奴隶阶层,佛同样也在其中示现。

行菩萨道不限于专在哪个环境,不限于只在哪一道。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到的蜜苏伐多女这尊菩萨。

蜜苏伐多女那身份是什么阶层的众生?

跟摩登伽母女一样,奴隶阶层的,从事色情工作的一位普通女人。

但是我们看看蜜苏伐多女,人家是怎么做的?

借淫房杀地,他在修菩萨道,在做功德。

虽然处在淫欲的行业,但是他绝对没有贪爱。

一不骗客人的钱

二不助长客人的烦恼习气

恒顺客人的烦恼习气

她也与客人发生淫欲关系,但是总是趁着客人高兴的时候,能听进去规劝的时候,让他不要到这样的地方来,这不是什么好地方。

劝客人们要尊重妻子的感情,尊重妻子的付出,要为妻子儿女尽职责。

钱赚来不容易,要将血汗钱用于孝养父母,广行众善。

到她这里来的客人,进门时一身烦恼,离开她的时候,则心地清净 转为仁人志士,善人君子。

多少客人从她这里出去以后,规规矩矩走上生活的道路,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益处,干出了很大的成就。

要出钱给她赎身,蜜苏伐多女都婉言谢绝,并不是她爱好这个职业,而是度化众生,这里需要她。

还有很多有缘众生需要他劝化,她虽然身为奴隶,从事色情行业,但他乐天知命,在逆境中广结善缘,广结法缘 ,本本份份。

就这样蜜苏伐多女,一个普通的色情工作者,在当地受到各行各业大众的赞叹与尊敬,谁也不敢小看这个奴隶女人,大家都尊她为菩萨导师。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是有善知识推荐善财跟她学习吗,

我们平常所说的远大目光,就是站得高 看得远,知前知后 知因知果 安于本分。

阿难与摩登伽两个人的错误,犯在哪里?

犯再感情用事 不识大体 ,不顾大局 自以为是,做了这样大的错事,摩登伽还敢在佛前叫嚣,敢跟佛比高比低。

看看不识真心的人,他狂妄到何种程度。

我们再回到经文中来,前面阿难说心在里在外,在根 或者在中间。

【随所合处 心则随有】

结果都被佛驳倒了,按说 三番五次被佛驳倒,阿难应该觉悟了,应该虚心向佛请教。

但这个阿难他的习气太深,骄傲自满,他不以为然,他还要继续辩论下去。

这不我们看,阿难的新式玩意又来了。

他说

【世尊 我亦闻佛 与文殊等诸法王子

谈实相时 说心在中间】

我想心在中间,这也是对的,那心一定就在中间。

为什么呢?

说心在外面,它不知道里面的事情。

说心在里面,它不知道外面的事情。

那心在中间,里里外外不都知道了吗?

所以呢 世尊啊,我跟您一个主意 心在中间。

阿难现在是越迷越深。

心在中间 那你自己试试看啊,既然中间有用,你看看远方,或者看看自己身体里面。

看到了,说明你的中间观点是对的。

看不到 那就错了。

这样简单的问题,迷人阿难,他自顾争来争去,把这个问题忽略了。

【汝言中间 中必不迷 非无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为在?为复在处?】

佛问他说 你说心在中间,这个中间指的是哪一处?

你都不知道中间在哪一处,你如何安心呢?

哪里是你的心?

【若在身者 在边非中 在中同内 

 若在处者 为有所表?为无所表?

无表同无 表则无定】

意思是说 用身做参照的话,你的心在旁边。

跟你所说中的意思根本不符合,若用你的念头做参照,那就根本没办法给中定位置了。

为什么呢?

就像人做了一个标记。

【 表为中时 东看则西 

南观成北 表体既混 心应杂乱】

意思就是我们经常吟诵的那首古诗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站的角度不同,庐山有时是层连叠丈的,有时是高峰。

佛在这里用表做比喻,世间人给地上插根直木

用来做什么?

做太阳照射的时辰表,

这个表他偏斜到什么程度是几点钟。

古人用这个来计时,那时候没有我们现在用的钟表,这个直木插在地上的时候。

站在东边看过去,表在西边,

站在西边看过去呢,表又在东边。

那站在南边看过去呢,表又在北边。

站在北边看过去,表又在南边。

哪有个中间呢?

你说的那个中间到底在哪里?

阿难不服气,他说 世尊 我所说的中。

不是这个意思。

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呢?

【如世尊言 眼色为缘 

生于眼识 眼有分别 色尘无知

识生其中 则为心在】

这就更抽象了,已经接近人们听不懂参不透的玄学。

不要说初学感到烦难困惑,就是老修行人。

看到七处征心,都压不住性子想把阿难骂一顿。

强词夺理,现在你把自己刚才说的话,都忘掉了。

前言不搭后语,你说你到底是个什么人?

我们看阿难这段话,他已经找不到中间在哪里。

中间的意义是什么?

他也搞不清楚,搞不清楚以后,又扯到眼见色尘上来,把人越听越糊涂,把他越思考也越糊涂,他还在这里解释说 。

他说的中 是心在六尘当中,这个心又跑到尘染当中去了。

佛说

【汝心若在根尘之中

此之心体 为复兼二   为不兼二?

若兼二者 物体杂乱 物非体制

成敌两立 云何为中?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

即无体性 中何为相 是故应知

当在中间 无有是处】

佛一句话把阿难的心在尘中,又驳倒了。

六根产生了六尘,既然你心在尘中,你到底有几个心?

吃饭尝到味,耳朵又听到谁在说话,眼睛又看到什么东西,一下子来了好几个心,中间在哪个地方?

你不要自己跟自己打架了吗?

耳朵不喜欢香味,鼻子不喜欢声音,心在哪个尘中?

说心在哪个尘中,说心在尘中,真的是无有是处。

七处征心 ,到了这里,佛陀座下很多人都感到,阿难这个人不尽情理。

但是佛还在很耐心的给他解释,这是佛陀教育的不厌其烦。

我们看到佛经当中,经常有重复的地方。

佛为什么要重复呢,

佛重复的原因,是因为一部分众生。

他就没有听到前面所讲的内容,在三千年前没有录音录像设备。

佛陀升座讲经的时候,有些人来得早。

而有些人则在佛讲经到一半的时候,他才到达。

而有的人则是佛经,已经讲了大半部分,他才来。

佛陀就必须将前面的内容,用揭颂的形式,或者用其他的形式,再重复说一遍。

这是为了让后来者,听到一部全面的,从头到尾完整的经。

佛法慈悲就慈悲在佛陀,诲人不倦。

一年三百六十天,佛从来没有给自己放过假。

世间法有节假日,而佛 ,佛门弟子永远没有节假日,我们修行是自觉自愿的,一分一秒对修行人来说,都非常的宝贵。

时日已过 命亦随减,如水少鱼 不可懈怠。

我们念一分钟的佛,有一分钟的收获,我们精进一天,有一天的收获。

在修行用功上,千万不要像给别人打工那样,偷工减料,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佛弟子永远没有节假日。

我们看佛将阿难的心在尘中,心在中间又驳倒了,

阿难怎么说呢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昔见佛与大目连 须菩提  富楼那

舍利弗四大弟子 共转法轮

常言 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间 俱无所在

一切无着 名之为心 

则我无着 名为心不?】

阿难说心在身里身外,根里根外,又说在中,佛一 一驳倒。

他在这里又别出心裁,说心什么地方都不在,心什么地方都不在,这叫做心不在焉。

心不在焉,你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也没有人敢用你,说什么地方都不在,这是标准的着空。

阿难在前面着有,说心在外在里在尘中,这里又把前面所有的推翻了,说心什么地方都不在。

前着有 后着空,凡夫对心的认识,跟阿难一样的,注定处处生烦恼。

凡夫的心 天上的云,刹那刹那 变化无穷,看着阿难对心的认识,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

心到底在什么地方?

如何用心为公正?

佛家的明心见性应用在我们生活当中,又如何?

我们再这里参考,中国儒家的《中庸》学说。

中庸 对于用心,以恰到好处为终极,

恰到好处,我们看这个人行为处事,行住坐卧,在复杂的格局当中,还是在平常简简单单的地方。

吃饭休息与人交谈,这个人处处受人欢迎,

说每一句话 人都爱听,做每一件事都八面玲珑,靠得住。

方方面面都能摆平,遇到再大的困难,他都有办法解决,我们将这种人称着圣人。

谁能做到事事恰到好处,佛家明心见性的大圣,不就是这样嘛。

明心见性你怎么去鉴定人家,明了心见了性,

见了性是什么样子的?

明心 心是什么样子的?

就看人家的日常行持,日常行持符合大圣佛陀的标准,这个人就是明心见性者。

我们不要把明心见性神秘化,神秘了明心见性,佛法就成了玄学,就成了难为人的学问。

所以中国儒家的用心恰到好处。

而为中,这个理论很值得我们参学,阿难现在搞得非常的复杂。

我们看他说心在里在外,在中间 在尘中,处处对立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心,自相矛盾的这个观点,经不起人家两下三下,就将他打回原形。

儒家的恰到好处,既没有了对立,也没有了偏斜。

正是佛家明心见性以后的境界,佛我们看确实做到了事事合宜,无懈可击。

这就是圣人的用心 ,圣人的行持。

学佛学佛我们不要扣这个字眼,去找那个明心见性,你看人家明心见性 ,大彻大悟的人 怎么样做,你学人家的样子就是了。

可阿难偏偏忽略了这一点,他咬文嚼字,忽略了眼前的导师,就是他的修行标准的指导。

看起来七处征心,很烦琐 也很难懂,那都是众生没事找事,把本来顺理成章的事情,搅成一潭浑水。

心用偏了,就跟阿难一样烦恼重重。

修行上也是这样,如果大家老老实实听佛的话,

一门深入 专精用功,不离经教  不离戒律,不离佛陀左右,那菩提道上则是一帆风顺,更不会给自己惹来一系列的麻烦。

六祖能大师说得好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凡夫众放着好日子不过

自找苦吃,哪个人不是这样呢?

大家都遵守清静无为,仁义礼智信 ,都做到温良恭俭让。

不杀 不盗 不淫 不妄

世界上哪有这么多的纷争呢?

这个世界不就跟极乐世界一样了嘛。

儒家的用心恰到好处为中,这跟佛教思想一致,

而无所不能的自性德能,完全恢复以后,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参考恰到好处四个字,不就清清楚楚了吗。

以其到处找心 ,打这个嘴皮子仗,不如老实真干,你念上几个小时的佛,何苦把你累到这个样子呢?

功夫修到跟佛一样,永远没有过错。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用心,俗话说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正因为我们的智慧德能不完全,才要虚心接受圣贤教育。

一处不足 就是你无穷的苦痛,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加改正,永远是你脚下的无形陷阱。

不定在什么时候,你会掉下去。

我们在修行上什么都不懂,佛从来没有强迫我们接受难以参学的理论,简简单单,就教你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教你规规矩矩求生极乐世界,不但省去了佛的麻烦,也省去了你的麻烦。

《楞严经》讲到这里,大家体会到了没有?

你听净土诸经味道深呢?

还是听《楞严经》味道深?

楞严经佛门大众叫做开智慧的《楞严》。

但是这本开智慧的楞严,将多少人迷在其中走火入魔,就这样他还说别人是魔。

没有一定的修学程度,《楞严经》并不适合你。

楞严经是持咒,关于持咒与念佛,祖师大德一致认为念佛好。

因为咒是鬼神的语言,念着念着 就将鬼神招来了,你的杀盗淫妄习气压服不住,鬼神就钻你的空子玩弄你,楞严咒也不例外。

楞严咒降魔的功能在哪里?

是借咒收心,跟我们念佛的功效一样,没有什么神秘的。

但不一样的地方,念佛 招来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了,自然吉祥如意。

而神鬼众,是跟我们一样的凡众。

所谓神鬼无常,佛则恒久不变 永远慈慧,这样简简单单的一比较。

念佛与持咒,大家稍做掂量就一清二楚,

说来说去,我们如何做到中庸呢?

念起念落,开口闭口一句阿弥陀佛,同样省去了很多麻烦。

心意识集中在阿弥陀佛圣号上,对尚未成佛的凡夫,阿罗汉 菩萨 就是用中。

我们用这个作为中作为心,就是找到了心。

一直念到自己跟阿弥陀佛一样,不需要佛号了,还要念 那念给谁听的?

念给博地众生听的,众生无边誓愿度,阿弥陀佛圣号时时念刻刻念,就是度众生。

不依阿弥陀佛圣号托心,人人都是乱心阿难。

我们再看阿难的无心说,

【世尊 我昔见佛与大目连 须菩提

富楼那 舍利弗四大弟子 共转法轮】

这是佛与大弟子众,在探讨修行上的理论与方法。

转法轮就是探讨修学,给程度高的人说高,给程度浅的人说易。

否则说法不契机,大家要生反感的,没有兴趣听下去,你说法法缘就不好,就不殊胜。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间 俱无所在】

这话 佛是说过,禅宗二祖可大师也说过这个话,

觅心了无可得,那是些什么人?

是破了见思烦恼与尘沙烦恼的大修行人,这些人已经接近了舍识用智,从善如流。

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看似人家什么地方都去,什么人都接触。

你看看人家进进出出,来去自由,有没有染上众生烦恼习气?

有没有被众生拉下尘埃?

佛说的无心办道,不是说教我们做无心无肝冷酷无情之人。

无心 是不执着不分别不妄想,是智慧不失。 

德能不失 不染尘劳,那让你跟泥塑木雕一样,一动不动 着在空中 灰心灭志。

凡夫着有 二乘着空,这是修行众一惯的烦恼。

佛当然清楚 ,给大弟子们说,心不在里不在外不在中,是让他们打破对立,拓开胸次 眼光看到更深更远。

【一切无着 名之为心

则我无着 名为心不?】

阿难呢,现在又把自己标榜成无着的大修行人。

是不是阿难先到处思考,真到了无着的高度?

真无着的话,他就不与佛争了。

佛与大菩萨交流,根本不用语音 。

用什么?

用光,佛的光发出去,大菩萨就知道佛说了什么,

初禅天又叫做光音天,那里的大众已经不用音声了,何况大菩萨众。

对于阿难的权小知见 雕虫小技 ,佛陀自然有话要说。

阿难错误的认为,一切无着,就是破除见思烦恼,就是找到了真心,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这个一切无着,是他的个人偏见。

并不是见思烦恼破了,不执着 。

而是虚无缥缈的把心与万物分离开来,心不关物 物不关心,甩挑子不干了。

这种用心说到底还是严重的贪恋,只是阿难转移了贪恋的对象,什么都不管。

自取清闲 贪享清福,并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

而是逃避现实,他把这种消极的观念当成无着。

完全着空,什么都不管了。

【佛告阿难  汝言觉知分别心性 

俱无在者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 

诸所物象 名为一切

 汝不著者 为在为无?】

佛的意思是说,你着在空相当中,既没有了山河大地,也没有了二十八天,好像什么都不存在了,这可能吗?

那空中的飞禽,对你来说是有还是无?

空中本来就是有东西的,所谓真空不空 妙有非有,

你看到空中的飞禽,那不又有了心吗?

禽类就依着虚空飞行,你能绕开它们说一切无着吗?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云何不着?】

佛说 乌龟没有毛,兔子不长角,世界上就没有这件事,这叫做无。

你勉强给兔子说它有个角,说乌龟有毛,人家本来就没有嘛,你说人家有,这不成了无中生有,没事找事嘛。

对本来就没有的事物你说无,这站得住脚,对本来就有的事物,你两眼不见说没有,这是你的主观意识,不代表客观现实。

你否认现实存在的一切,你所说的无是什么都没有,可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都没有。

佛在这里说阿难啊,你没有听说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吗?

你的心如何能空无一物呢?

【有不著者 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 

非无则相 相有则在,云何无着?

是故应知 一切无着 

名觉知心 无有是处】

佛陀在这里严肃的批评阿难,你沉空滞寂,不是修行人的正确态度。

你睁着眼睛否认现实,就算走不上邪路,也距离邪路不远了。

不端正的修行态度,决定了你不会修成正果。

着空 看起来善也不做的,恶也不做了,比之着有的人,他们还在造作诸善恶业。

你的着空好像比他们高出了一筹,是不是你真的就比人家高出了什么?

你躲在自我设置的小圈子里面,不肯出来。

是不是你的心真就可以清净下来呢?

你着在空中,着在无中,你肚子饿了怎么办?你身上冷了怎么办?

这不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嘛。

四空天人着空,着空的时间是八万大劫,你还要吃要喝,正因为他要吃要喝,身上感到不舒服,要吃要穿,他才一步一步又堕落哎欲界你怎么能着到空中什么都不做呢?

你的这个身体本来就是一个累赘,你着在空中 着在无中,不是自己给自己找死路嘛。

所以说阿难在这里所说的着空,这不现实。

佛说既然你执着无 执着空,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诸事漠不关心,自己的亲人你不闻不问,孩子的教育你不管,父母的生活你不照顾。

让他们少无所长 老无所养,该尽的责任你不尽,一味的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面,看着这些人活活冻死饿死,你无动于衷。

这种态度跟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甚至作恶多端的人,又有什么差别?

你见过哪尊佛是这样处世的?

我对大目连 须菩提 ,富楼那 舍利弗,所说俱无所在,是让他们明白,一切法是因缘合和的假相。

在假相当中随缘度化众生,要离相 不着相,要不为相所累 不随相堕落,那是让他们着在虚无当中,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管呢?

你断章取义,还将自己的权小知见强加在我的身上,你不能这样啊。

七处征心 征到这里,阿难理屈词穷,再也找不到心在何处了。

前面 他还能强词夺理往下辩,到现在他连强词夺理,这点本事都没有了。

真正的山穷水尽,世尊并没有阻碍他说下去,问题是他自己说不下去了,肚子就这点货,倒完了 空空如也,下面的戏怎么唱?

众目睽睽之下,阿难丢人丢透了。

大家都知道,这阿难尊者是个非常骄傲自大的年轻人,佛陀从小宠爱他,他就更有资本看不起僧团的其他人了。

把目建连 舍利弗 ,大伽叶这些人都不放在眼里,原因不是他的道行高,就是他能说会道,能够强词夺理。

有的人懒得给他争,有的人真的争不过他。

我们看七处征心这一段经文,把阿难胡搅蛮缠,自以为是的缺点暴露无遗。

这种人自封大通家,什么都知道,大部头的经书不离手,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谁都不如他。

我前几年就见过好几个,其中有一个到我这里来以后,八地 等觉 明心见性 ,滔滔不绝 。

我让他念佛,他根本听不进去,他说他去极乐世界没有用,到了极乐世界还要回来的,走那个弯路不值得,还不如他今生今世一下子修成佛果,这样来的彻底。

他蔑视极乐世界,蔑视念佛,他要在今生今世一下子修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他的决心非常之大。

能不能修到呢?

诸佛同修心里都有数的,佛门证果的标准,不是你能说,而是你能做。

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能做 是在困难当头,有办法解决 ,烦恼当头 能顺利排除,众生所问 能对答如流,生活当中绝无难事。

阿难说的天花乱坠,境界当前 马上一个跟头跌倒,一项都办不到,一关都闯不过,离开佛刚刚几天,就差点被打回原形,你说你有什么功夫?

理屈词穷之后的阿难,茫然若失,他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仿惶 不知所措。

如同迷在大沙漠一样,又如同一个流浪儿,

他想知道如何安静下来,如何充实起来,经过数番辩论,他终于明白了,佛的智慧如同大海,他只是大海当中的一个水泡。

这次基于他现在的烦恼境界,他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心悦诚服的跪在佛面前,请佛解决自己的烦恼。

我们看经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蒙佛慈爱  虽今出家 犹侍憍怜 

所以多闻 未得无漏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 

为彼所转 溺于淫舍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惟愿世尊  大慈哀愍

开示我等 奢摩他路 令诸阐提 隳弥戾车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及诸大众 

倾渴翘伫 钦闻示诲】

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心更寒。

大家学到七处征心,都把自己往秤上称一称,看看不用阿弥陀佛圣号,摄收乱心,不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圣号上,如何能够降伏烦恼。

坐禅 着空 ,修密 着有,

比来比去,还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容易,而且实用,

天天与阿弥陀佛生活在一起,德日进 过日少,那能不修成正果呢。

今天时间到了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