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46集

慧利 2021年9月14日20:11:39
评论
370

视频第一次播放可能缓冲时间稍微有点长,请耐心等待。

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

现在我们一起来受持三归 

五戒居士存愿 ,我弟子印正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

皈依僧,净而无染(三遍)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昨天我们探讨到是什么障碍了我们的闻性?

前面已经给大家报告过了五音乱听。

这里的五音就是当人贪爱的音声。

顺自己耳朵的越听越想听,人家拍你的马屁,说你万岁,你还希望万岁后面加个万岁万岁万万岁。

拍马屁真能把你拍到长生不老吗?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他跟普通人一样的寿命 ,能活过百岁的都没有,哪有个万岁万岁,后面还加个万万岁呢?

这样骗人的话,可是这个耳朵他就喜欢听,而且听上了瘾。

哪一天人家不这样说了,他心里还不高兴,听久了爱屋及乌,不但对说这假话的人有了好感,还感情用事,给他高的官 后的禄,老百姓跟着遭殃了。

而不顺自己耳朵的,忠言逆耳,听的不耐烦了,连带讨厌说话的人。

这就是耳识带给我们的最大烦恼。

就听觉而言,过大的声音震耳欲聋,对人的听觉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杂音燥音则引起人心烦意乱,这都是声尘的不和谐。

我的老邻居是一位老工人,这个甘肃兰州建设的第一批建筑工。

他耳朵聋了,

是怎么聋的?

就是放炮,炸石头的时候,声音太大,时间长了 耳朵被震聋了,只好退伍下来,国家给他一个月有一定的生活补助,让他在家静养。

声尘的不和谐,收益的同时受害,闻尘识心都是双刃剑,好恶混杂在一起,往往让人真假难辨善恶不分。

纠正耳识,首先要听得进逆耳忠言,圣人教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眼睛察看正面的,耳朵听闻正确的。

久而久之,见性与闻性就会恢复。

天眼通与天耳通,是以断八十八品见思烦恼之后而通的。

我们没有听佛说,还有其他办法能够通天眼通天耳,那我们就老老实实,观想阿弥陀佛圣象,听闻阿弥陀佛圣号,观听到一心不乱,转识成智 ,六通功能一 一恢复,在也没有障碍了,闻识我们就简略的探讨到这里。

我们再看

【阿难 汝又嗅此炉中栴檀

此香若复然于一铢

室罗筏城四十里内

同时闻气 于意云何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为生于空

阿难 若复此香

生于汝鼻 称鼻所生

当从鼻出 鼻非栴檀

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称汝闻香 当于鼻入

鼻中出香 说闻非义

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

香应常在 何藉炉中

爇此枯木 若生于木

则此香质 因爇成烟

若鼻得闻 合蒙烟气

其烟腾空 未及遥远

四十里内 云何已闻

是故当知 香鼻与闻

俱无处所 即嗅与香

 二处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鼻识,鼻子以嗅息为能事,什么气息传到鼻根,鼻子会马上做出反应。

过大刺激的气息,我们就出现咳嗽 喷啑,这是鼻根排斥过分刺激的气息,净化呼吸道,鼻根的功能就这样妙。

每人身体散发的气味不一样,谁来到自己身边,他声音未传 气味先到。

经常相处在一起的人,他从你后面过来,你闻到气息就知道是哪一位,各种物质也有它的专属气息。

苹果的气息 桔子的气息,众多水果也各有特色,味道气味各不一样。

我们未见实物 气息会告诉你,房间放着几个桔子,你开了房门进去的时候,眼睛没看到桔子,鼻子先嗅到桔子的气味。

由此可见,鼻识的作用也非常的广泛,

经文开端 ,佛用炉香提示我们,香尘 鼻识的存在,烧香一事修行人最为常见。

佛陀住世,修行人就有烧香的习惯,佛教为什么提倡烧香一事?

香可以净化空气 芳香避秽,天人喜欢香。

特别是天人当中的乾达婆,这是天上的乐神 ,文艺工作者,他们以香为食。

佛陀讲经,他们听经闻法 歌舞助兴,是佛的忠实护法,天人喜欢香,我们凡间的人喜欢不喜欢香,当然也喜欢香。

凡夫众的统一鼻识标准,是排斥臭的 接纳香的。

所以呢烧香,天人还有我们此地的人,都共同喜欢。

佛门就以香为净化空气的原料,这是我们烧香的道理,燃香供养天人大众。

后世大德还解释说,烧香是取信于佛菩萨,这是根据我们中国的历史。

烽火台传递信息的这一典故,来解释的。

过去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边境上放生了什么时候,这个出事的地点,首先点燃狼烟。

这个狼烟是怎么来的?

就是狼的粪便燃烧出来的烟,这个烟他在空中不像材火的烟马上就散乱来,他始终是一条直线往上冲。

这样一个烽火台,接着一个烽火台,一直传到军师。

这个烟我们中国人把他叫做取信,传递信息,这样讲也没有错。

无论怎么样解释,烧香都不是坏事,是人神共喜欢的,佛就恒顺众生烧香,念经 讲经 ,念佛的时候燃一注香,大众聚集在一起,人多气味杂,烧香能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染。

我们看经文

【阿难 汝又嗅此炉中栴檀

此香若复然于一铢

室罗筏城四十里内 同时闻气】

这个然 通火字旁的燃,燃烧的意思 是个通甲字。

佛住世当年,距离现在三千年左右,三千年前的物种纯正。

生长在印度的牛头栴檀,很名贵 也很出色,出色到燃于一铢,整个的舍卫大城香气馥郁,人人都能嗅到 。

那嗅到栴檀香气以后,有什么作用呢?

能提神醒脑 精神充沛,古印度的一铢那是很轻很轻的分量,相当于现在的十几毫克,这样一点点的檀香,就有如此大的威力,令人着实不可思议,

三千年过去了,现在人心纷杂 ,植物也跟着变异了。

现在的栴檀香就没有这样好的气息,这样好的效果。

我听老人们说,他们年轻时喝的茶,现在已经喝不到了,那个茶叶放上几粒, 满屋飘香。

现在放上一大把都没味,这不难理解, 众生福薄了,物质跟着变劣。

同时闻气 这是鼻根起用,只要是健康人,都能嗅到祇陀园燃香的气息,

如果佛问我们,这香是从哪里来的?

相信大多数同修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是栴檀燃烧散发出来的,这是地地道道的凡夫知见,佛陀马上反驳说,不是的。

为什么不是呢?

我们再看经文

【于意云何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为生于空

佛果然提出了这个问题

阿难 若复此香

生于汝鼻 称鼻所生

当从鼻出 鼻非栴檀

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佛说如果栴檀香气,从鼻根生起。

可鼻子不是栴檀,它生不出栴檀香气,他如果从鼻根生出栴檀气的话,就不可能生出其他的臭气,这就否认的鼻子生香的说法。

【称汝闻香 当于鼻入

鼻中出香 说闻非义】

那这香气不是从鼻子出来的,那一定是从空气传给鼻子的吧。

佛说

【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

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这个枯木 就是栴檀,意思就是,这香更不是无缘无故,从空中来的。

如果空中无缘无故飘来栴檀香气的话,这个香气跟虚空一样,永远存在。

为什么一会有一会无呢?

这样一说,空中生香明显说不通的。

【若生于木 则此香质

因爇成烟 若鼻得闻 合蒙烟

其烟腾空 未及遥远

四十里内 云何已闻】

就是栴檀木,爇 就是燃。

佛说如果香气从栴檀木生出来的话,为什么炉香腾烟的时候,满屋子里都是乌烟瘴气的香烟,人不旦嗅不到栴檀香气,还被呛得眼泪鼻涕直流?

不但提不起精神,醒不了头脑,还被熏得头昏脑涨失去了方向,说明这香不是从栴檀出来的,栴檀的香是虚妄的,要说这是因为距离栴檀太近的话,那远处的人一定嗅到了,超出四十里外的人,不然超出四十里外道人,他就嗅不到栴檀气息,说距离栴檀远就能嗅到香气,这话也不成立,那这样不成立 那样不成立,香气到底来源于何处?

佛给我们答复说 

【香鼻与闻 俱无处所】

没有定法,一切法无所有 毕竟空 不可得,佛说的观法无我,一切法无自性。

【即嗅与香 二处虚妄】

鼻识虚妄却经常欺骗我们,可见鼻识飘忽无定,确实靠不住。

佛家的戒律 八关斋戒

不让学人歌舞华縵 香油涂身

原则上是杜绝我们对香的贪着

气息同样能引起人的贪心

从哪里看到的?

市场上现在出售的一瓶法国香水几千元,哪是老百姓能够买得起,消费得起的?

奢侈品的市场,充满了奢侈 充满了腐败。

法国香水是谁买的?

是贪官污吏,挥霍国家公款的地方,买了取悦自己的情妇,当这瓶法国香水洒在他情妇身上的时候,事情就完了吗?

完不了,

就有一部分人老百姓人,今天该勒紧肚带过日子,忍冻挨饿了。

就我们国家现在的消费水平,工资吧 , 平均是五六千元。

五六千元不够买两瓶法国香水,当官的也是这个工资范围,他也超不出多少去。

难道他不吃不喝整天买法国香水不成?

他的钱是怎么来的?

不是搜刮民脂民膏,那的工资能养活得起,众多的情妇吗?

无形无色的香尘照样是腐败的催化剂,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佛说鼻识虚妄,让我们生起警觉,不要跟着六尘烦恼造作罪业,鼻子嗅到自己喜欢的香气,身体就要行动了。

就想方设法吃到某种食物,得到某种物品,吃不到 得不到,心里老大的不高兴,总是掂记着。

找到机会就想方设法的搞到手,六识就是烦恼的根源,佛说的虚妄相,我们后人又将它叫做六贼,阿罗汉另一个名字叫做杀贼,杀的就是这些虚妄相,杀的不是别的。

不是拿着刀去追着小偷,去把人家杀了,人家不过偷了你一点东西,罪不至死。

你就把人家杀了,那刑法太重了,你要付连带责任的,学了楞严经,我们明白一切受用都是虚妄,就不要在这些假相上刻意用功,贪图虚荣。

增加自己造恶的几率,恶业一但造下来,必定有果报。

谁不怕受恶报,造作起来不怕,受起来那真不是滋味。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绝不造恶因。

众生造恶因的时候,他争前恐后,但是受报的时候不认账,痛苦万分 心怀嗔恨。

心怀嗔恨地狱不管你那一套,你有多大的嗔恨,地狱就有多大的刑法,逃脱地狱从地狱出来,那是自己的嗔恨告一段落,平息了,你才能从地狱出来,

不然的话你到地狱,继续使你的小性子,发你的脾气,那你只能多吃些眼前亏罢了,还能这么呢。

这些事情我们都要明白,佛叫我们诸恶不做,众善奉行,其中的分量非常之重,就是让我们而后少受点苦。

这个鼻识,我们就探讨到这里。

我们再看经文

【阿难 汝常二时  众中持钵

其间或遇酥酪醍醐

名为上味  于意云何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 为生食中

阿难 若复此味

生于汝舌 在汝口中 只有一舌

其舌尔时已成酥味

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若不变移 不名知味

若变移者 舌非多体

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 食非有识

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

即同他食 何预于汝

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

汝啖虚空 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若作碱味

既碱汝舌 亦碱汝面

则此界人 同于海鱼

既常受碱 了不知淡

若不识淡 亦不觉碱

必无所知 云何名味

是故当知 味舌与尝

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我们刚才探讨了鼻识,现在我们探讨舌识,舌头主管尝味 ,酸甜苦辣咸舌头能尝出,现实当中五味俱陈,各人的喜好更不一样,有人喜酸 有人喜甜。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人们普遍喜食酸醋与辣椒,酸辣二味,

西北人非常喜欢这二种味道,无醋无辣那吃不下去饭。

可在中国的南方,人们则喜欢吃甜,馒头里面要放糖 ,烧菜也要放糖,口味要求大不相同,形成了中国的南北菜系。

这就是味尘起用,味尘飘忽无定,没有一个标准。

我们再把眼睛往大看一看,同样是人,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欧洲国家的大众,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差别很大,到底谁为标准,没有统一的说法,那味尘 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这根据众生的烦恼习气,而论的话,就看谁喜欢什么味,对自己胃口的, 就认为是好的,不对自己胃口的,就排斥他。

就说我们大众都不欢迎的苦味吧,中国广州这边的人,夏天的凉茶那就是中草药,人们喝起这个凉茶,就像喝开水一样,他不觉得苦,舌头适应了。

味尘无定 ,舌识根本靠不住,我们在这里看经文,佛说僧众饭时托钵化缘,有富贵人家供养修行人好的饮食,美味的饮食。

什么美味的饮食呢?

酥酪醍醐,这是印度人最喜欢吃的食物,属于上等味道,高级食品。

原料都是牛奶,上品的油料,还有白的面粉 还有糖,穷人家想吃到很困难,这些原料买不起,见了酥酪醍醐,大家都起贪心,都想方设法多吃一些,可口的美味食物人人喜欢,这是世间法所说的人之常情。

但以释迦牟尼佛为首的僧团大众,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大众心地清净 不会争抢,大家公平食用。

而对饮食不起贪心,僧团外的凡夫众,就不一样了。

见到美食没有不争着吃 争着抢的,一顿美味的饭食,如果谁没有吃到,还肯定跟着生闲气。

那酥酪醍醐是什么呢?

酥酪醍醐,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酥油,我们到大草原上去,看到人家做的那个酥油,很名贵 价格很高, 我们经常说的醍醐灌顶。

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将醍醐从头上浇下来,是这个意思吗,这样理解的话,那就太笨拙了。

你将醍醐这样美味的食物,浪费掉 从人家头上倒下来,害的人家还要去洗澡,还要去换衣服,你这个不是害人嘛。

那佛说的醍醐灌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是一个人饥渴至极,忽然得到了无上的美味,大饱口福不说 ,还吃的心满意足,解决了饥渴的烦恼,表一个众生得到佛法以后,就是这样。

醍醐灌顶的这个醍醐,就是这里所说的酥酪醍醐,从这些典故看来。

这道美食人人喜欢,喜欢的东西就要争夺,这是人的贪心。

佛就借酥酪醍醐向我们说法 ,舌识虚妄 ,不要给舌头额外的惯毛病,饮食吃饱为度,酥酪醍醐的美味,那也是人的虚妄感受,印度人喜欢吃,中国人喜欢不喜欢?

中国人讨厌它 吃不惯他。

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呢,他因公事到大草原去出差,到了宽阔的大草原,到处都是牛羊,没有这个五谷杂粮 ,那草原上种不起这些粮食来,主要靠吃肉制品与奶制品。

当地的土著对这外地的官员,非常非常的欢迎,把珍藏的酥油拿出来,用这些奶制品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这个朋,友供养他的都是,草原人民的上味食品,可是我这位朋友吃不下去,闻到这些食物的气味,就想吐出来。

事情办完回来以后,人瘦了一圈,吃不惯那样的食品,还不敢扫人家的兴,勉强吃几口下去 ,恶心极了,趁着没人的时候,真想把他吐出来。

看这个味尘他是不是漂浮无定的,你喜欢的 我不喜欢,我喜欢的 他又不喜欢。

佛问大众,人们这样贪着美味,美味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美味从何而出?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 为生食中?】

这个味道到底来自哪里?

生于空中,这肯定靠不住,肯定不是的,生于空中那等于承认,天下掉下馅饼是事实。

人就不需要劳动,整天等着天上给我们掉下食品来。

这中国历史上没有,古印度的历史上也没有。

那就是生于舌头上吧?

生于舌头上更离谱,舌头呢,草原牧民的也是舌头,汉人的也是舌头。

为什么草原牧民喜欢的美味,汉人吃不习惯呢?

说明生于舌头的事情不靠谱,味尘他并不出于舌头,那不出于舌头 ,也不出于空中,那一定出在酥酪醍醐上吗?

酥酪醍醐 这个美味,汉人对他极力的排斥,不想吃 不喜欢那个味道。

说明美味并没有出在食物上,虚妄相因人而异没有标准,佛在这里还比了其他的例子,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西瓜的味道很甜,吃起来很爽口。

一个大夏天,哪个人不吃上好几个西瓜,对西瓜的味道,大家都记忆犹新,

想起来,口里都有那个味道出现,可是水果当中荔枝,比它更甜美。

你没有吃荔枝之前,在这个卖西瓜的摊位上,让人加给你切一个西瓜吃了,觉得甜美无比。对人家的西瓜印象非常的良好。

而在未吃西瓜之前,这里还有一个卖荔枝的小贩,你吃了他的荔枝,然后再去吃人家的西瓜。

还是同一个品种,同一批西瓜,同一个商贩。你吃他的西瓜味道,一落千丈, 不甜了。

是不是西瓜变了?

西瓜还是同样的西瓜,因为荔枝的甜比西瓜更甜,吃了荔枝以后再吃西瓜,西瓜的甜味打了很大的折扣。

这就是佛所说的

【只有一舌

其舌尔时已成酥味】

吃了酥酪醍醐以后,舌头都是酥酪醍醐的味道。

是不是酥酪醍醐就是最甜美的食物?

不见的,

黑石蜜比他更甜 更可口,佛在这里说的\N黑石蜜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蔗糖,红糖 从甘蔗提炼出来,压轧的很结实,跟石头一样坚硬,甜味很浓,是当时印度重要的的工业产品,食品当中不可缺少的原料。

醍醐里面就有黑石蜜,但那只有一点点,没有真正纯黑石蜜。

那味道远远超出了醍醐,吃了黑石蜜然后再吃醍醐的话,醍醐的就不那样香甜了。

跟我们刚才那个比喻一样,虚妄舌相就是这样,随着环境在不停的变化,让人难以捉摸。

世间人今天想吃这个口味,明天想吃那个口味,而再喜欢吃的食物,天天吃 也会生厌,无有定相,

众生的虚妄心一样,变化多端。

【若生于食 食非有识

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

佛在这里给了我们,更有力的说明。

食物真的是美味吗?

不见得 。

食物没有觉知,知道你想吃什么不成?

讨你的欢喜,食物没有这个功能,佛陀说法到这里,唯恐众生还不觉醒,比来比去 给我们说明 。

【味舌与尝 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 二俱虚妄】

让我们不要跟着舌头造恶业。

可是学佛这么久,跟着舌头造业的人还少吗?

杀生吃肉,很多人还在继续当中 ,对动物毫不怜惜,这就是杀生。

杀生的恶果培养自己的恶心,如果大家都不吃肉的话,就没有人杀生害命了,跟着三寸舌头下地狱者,不计其数。

佛家的五戒,第一戒就是不杀生,如果我们将舌识参透了,就不会继续上味尘的当,被虚无缥缈的味尘拉下三恶道,更不会为争吃美味,而失去人格 。

我们经常说格物致知,先管好自己的舌头,这很重要。

我们再看经文

【阿难 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于意云何 此摩所知 

谁为能触 能为在手

为复在头 若在于手

头则无知 云何成触

若在于头 手则无用 云何名触 

若各各有 则汝阿难 应有二身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

则手与头 当为一体

若一体者 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 触谁为在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是故当知 觉触与身

俱无处所 即身与触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佛给我们说了身识虚妄。

触尘虚妄 ,触尘虚妄 身识虚妄,但是这二虚妄相却骗了生生世世。

让我们整天围绕着身体,劳碌奔波 不得清净,外物触到身体,产生出种种的感受。

不但有热冷痛适等感觉,还极大的刺激了我们的虚荣心,给他吃好 穿好 戴好,给他化妆,还要把他安置在一个,理想的环境当中。

人的一生 就这样。跟着虚假的身体耗尽精力,被身体拉下三途者比比皆是。

那这里有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没有身体。我们将很轻松、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佛法未传到中国之前,这个秘诀早被古人发现了。

《老子·十三章》上说

吾有大患 及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古人早就发现身体是累赘。所以严格的要求自己。不给身体惯毛病。不为身体 不为虚荣心。牺牲自己的高尚人格。最大程度利用身体提高自身修养。觉悟大众。不做无意义之事。

仔细想来 身体确实是个拖累,迷在相中的人,我们看他要吃要喝 ,怕冷怕热,围绕着身体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贪心。

而身体头痛脑热种种的疾病,更加困扰着人们。

一个牙疼就令人坐卧不安,更不说别的烦恼 别的大病,首先身体拖累我们出生入死,

这生苦与死苦,人人都够受了。

可不懂事的凡夫,还要给他再添罪业,刻意杀盗淫妄 ,刻意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

表面上看,这都是满足身体的需要,其实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身体。

这话怎么说呢?

当我们做恶的苦报缘熟之时,身体第一个受难,世间法最重的刑罚是凌迟大罪,将罪人的身体割成碎片,这非常的残忍,也非常的痛苦,人人都很怕这个刑罚,很多人因为惧于刑罚,而不敢做恶。

身不做恶了,但意识形态控制不住自己,意识形态念起念落,恶都到了极致,经常性的犯罪,起恶心 动恶念,就是意识形态犯下的犯罪 ,有没有果报呢?

当然有 。

意识犯罪遇到机缘成熟的时候,身体不可能不跟着去犯罪,造下的种种罪业,受罪的还是这个身体,冤家对头利用我们的恶念,乘虚而入。

残忍的折磨你,神经疾病的痛苦比起肉体的刀割,并不逊色,同样让你坐立不安 痛苦难忍。

我们看到被怨鬼附体的人,自己打自己 自己抓自己,到处乱扑乱碰,最后自己折磨自己,死于非命。

还有被冤业病活活的耗死,更有遭遇非常灾难

都是身体的苦报,众生为了身体倒害了身体,这就是凡夫众 愚昧无知,被六尘烦恼控制,所作所为尽是恶业,那身体要不要刻意保养他呢?

吃饱穿暖为度,不敢超越这个范围,不敢在这个范围上,继续增加身体的贪着,完全没有必要去搞,

吃饱穿暖以后的技措维持基本生活资料足够了,

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什么?

吃饱穿暖 ,

五谷杂粮 青菜豆腐最养人,什么营养都比不上这些营养,为什么非要吃众生肉,跟众生结冤仇呢。

穿呢 穿暖就行,身体冻不着 热不着,没灾没病不痛不痒,这就是上好的生活,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

果然大家都这样,日子一定很轻松,可是现实当中人人活的都很累,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的这样累?

是身体让我们给他服务吗?

佛在这里给了我们最好的答复。

我们看经文 

【阿难 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于意云何】

佛的意思是说,我们经常用手摸头,或者摸身体的其他部位,这是非常平凡的的动作,平凡的几乎被人忽略 。

佛接着说 

【此摩所知  谁为能触】

我们习惯了用手摸脸摸身体,每天摸多少次,谁都不记得 ,手摸身体其他部位 ,已经成为自然习惯,不知不觉,所以说身体也不知道,手在摸他。

手也不知道他在摸身体的其他的部位,两者都忽略了 都无知觉,这在佛家所说的无记业,不上心 不留记忆,身体跟手都不在意,摸了也无感受。

说明什么?

说明摸与触都是假的,都是虚妄的。

【能为在手 为复在头】

到底是头让手摸他呢,还是手想摸头?

两者说不清。

【若在于手 头则无知

云何成触 若在于头

手则无用 云何名触】

自己的手摸自己的头,说不清楚 头有触感,还是手有触感,大家不妨摸下试试看,真是这样。

佛不说我们想不起来,佛一说我们这就想起来,一切都在不知不觉当中。

【若各各有 则汝阿难 应有二身】

如果手有感触的话,或者身有感觉的话,那我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身体了,是两个身体了。

佛陀这话说的很朴实,自己摸自己多少次 都无感受 别人碰你一下 ,你打个激灵 反应很快。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

则手与头 当为一体】

身体的分工很明确 ,足行路 手做事,手跟脚各司其职,扯不到一起去,正是佛所说的。

 【若一体者 触则无成】

最后佛总结说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意思是我们一分一秒,都离不开空气。

在空气中自由往来,有没有感到空气,

碰着你的身体呢?

也就是说 ,身识 触受本来没有,人死了 过了十二个小时以后,他的神识离开身体,身体就不叫身体,而叫尸体了。

神识离开身体,这时呢 把他火化了,他毫无知觉,我们的自性当中没有热冷痛适,六根本来是一体,因为分别执着 化一为六,感觉出现。

把自性本有的万德万能,折扣为识性,识性 由一大堆烦恼组成,既然佛肯定了觉触与身。

【俱无处所 即身与触 二俱虚妄】

我们就不会为身所累,气静神闲,忍辱仙人被歌利往残害,这要放在普通凡夫的身上,不但身体遭受极大苦受,心灵也遭受极大的痛苦,这个深仇大恨不会忘掉,迟早要报复,他今天如何伤害我,我明天一定加倍还礼。

可忍辱仙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身体的触受也是虚妄,他处在定中如如不动,不起心 不动念,不分别 不执着。

所以他没有感到疼痛,更不给歌利王记仇,就象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海贤老和尚说的好,人家打我 是给我搔痒,唾我 是给我洗脸。

这是参透了身识触受,皆是虚妄之后的大度,当我们明白过来以后,就不会为身体而生烦恼,在一切境界当中顺其自然,了结无始劫来的种种业障。

今天时间到了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