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则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佛说,如果香与臭种种气息是鼻子所生的,这个理论不成立。鼻子嗅到香,又嗅到臭,那就需要两个鼻子了,再加上其他气息,要多个鼻子。
我们想想也是。由鼻子想到眼睛,五颜六色,也不是眼睛所生,否则,两只眼睛绝对不够。鼻子眼睛是幻象,颜色气息也是幻象,耳听也不例外。幻生幻,假生假。一生一切生,一灭一切灭。佛分析完这一道理,又继续说,果然香臭生于鼻子的话,外物则没有气息了。代表香与臭的栴檀与伊兰,它们的香臭就不复存在。
檀香,是众所周知的。伊兰是什么呢?一种非常臭的植物,以臭出名,正所谓臭名昭著,生长在印度等热带国家。臭气飘的很远,人人嫌恶。外面传不来气息,鼻子就嗅不到,香臭生于鼻子,就等于否认了外界的一切,包括栴檀与伊兰。
【臭则非香。香则非臭】凡夫众香臭分明,对香的生贪,臭的生厌,毫不马虎。殊不知道香与臭都是幻觉,无一真实,是众生分别执着出来的气息。没有香,就没有与之对立的臭。谁给香臭分的界限?是栴檀与伊兰吗?不是。是人的喜厌,人的偏好。我们被六尘烦恼控制了。六尘烦恼说这是香的,我们跟着说香,说那是臭的,我们跟着说臭,其实,那有个香臭呢!不执着分别香臭,就没有。
那到底香好呢,还是臭好呢?佛陀度化人众,恒顺众生。众生以香为正,以臭为邪,佛就顺着大众说。我们烧栴檀供养佛,佛有没有执着这个香?执着的话,他就不是佛了!但我们烧香供养诸佛的礼节不能少,生活在人世间而不恒顺人的生活习惯,就无法度众生。
学佛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要闹出笑话,跟裸形外道学牛一样可笑,更不能说不分别不执着,就香的臭的不分清,厕所厨房搁一间,人都活不下去了,还学什么佛?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执着而执着,一步一步来。佛圣游化六道,如果分别香臭的话,他如何度畜牲道的众生?畜牲很脏的,鹿王菩萨嫌弃鹿脏吗!到那个山头唱那个调!在那一道说那样法!佛圣没有分别执着,但有无量智慧与善巧方便。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佛接着说,多个气息产生多个鼻子,鼻子没有分别的话,就没有香臭之说。鼻是一,一代表完整,无分别性。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臭的东西,经过大自然或者人工处理,它的臭气消失,变成香的,而美味可口的饭菜,时间久了,腐败变质,臭了。香臭之间也在转化,没有定性,同一样东西,鼻子一会嗅它是香,一会嗅是臭,很不确定。
其实,六尘变化不休,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跟六道轮回一样不确定。粪便是人人嫌恶的,可有人来生堕下三途变作猪狗,狗则喜欢那个!神识还是他自己,身形一变,爱好迥异,不光猪狗贪臭,变作饿鬼更喜欢那个!金银财宝是人人贪爱的,牛羊马骡认识它吗?它们才不喜欢呢!满屋子无价之宝,对它们来说,不抵一碗粗料!人非常看不起的的一碗粗粮,在牛羊马骡的价值观中,抵得上遍地金银,甚至还超过这些。那有个统一呢!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佛说,如果鼻识由香造就的话,识遍一切处,到处都是香的,就不可能有臭出现,为什么转换频道呢!跟我们的眼睛一样,能看到一切,但看不到自己的眼睛。识心无常,难以捉摸。虚空法界变化不休,对凡夫众来说,永远摸不准它的规律。那佛能摸来规律吗?佛在定中,不随外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佛能看清。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这几句经文的意思是,自性德能没有香臭之分,鼻识嗅到的香臭,歪曲了自性德能,识心不可靠。香界的产生,纯属众生的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没有了,一切都消失了。
【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
识不知香,是不分别不执着。一切法从心想生,三途六道十八界,都是心想出来的,心既然有如此大的功能,我们何不专想极乐世界呢!极乐世界那样好,我们把心专注在佛号上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跟着虚无缥缈的气息转来转去呢?会用心的人,过好日子,不会用心的过苦日子,心是轴中,我们向好的方向运转就是了。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空。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佛在这里下定义说,香界虚妄,无一真实,我们就不要捕风捉影,徒劳辛苦跟着香尘奔波了。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一百四十九集,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