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186集

慧利 2021年10月25日17:07:36
评论
389

《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我们看佛对突发事件与识心所出的解释,佛说得好:如果说识心是无缘无故,突然出现的,为什么在大中午只能看到太阳而看不到月亮?月亮在晚上出现,太阳在白天出现,这是自然规律。强求大中午寻找月亮,这是自找烦恼,不现实的事。突发事件,看起来事先并无预兆,发生在一刹那,那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因缘合和,果报现前,绝不是偶然的。凡夫看他偶然,是没有警觉心,粗心大意。

识心也一样,不是突然的,也不是没有原因出现的。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定睛观望某物的时候,某物随之落进印象,传送给阿赖耶识,物相就在意识中形成了。凡是有相,看见了,就不可能空空如也。而对于虚空,什么色相都不具备,就不会落下印象。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没有色相就没有识心。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我们看,识动见澄,识心绝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没有过去与现在的所见所闻,一切经历,身口意三业等,就无从形成识性。由相见性,相由性生,意识不是突发的。

佛接着说,不但识性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闻听觉知都一样。六根互为作用,推动地水火风,世界出现。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动物有自性,植物矿物有法性,自性与法性都是灵性。

前些年,日本国有一位名叫江本胜的老菩萨,用水做实验,给水放好的音乐让它慢慢结冰,结果,水的结晶图案排列有序,很精美。给水放摇滚乐,刺激很强的音声,水的冰花很难看,排列错综复杂。

老菩萨做这项实验,不是闹着玩的,是向世人揭示了一个秘密,人心向好,自然环境就美好。人心险恶,自然灾难则频繁,与佛在这里说的一样。老菩萨的水实验,同时也告诉我们,极乐世界为什么美好,娑婆世界为什么恶劣,成佛以后的境界自由自在,凡夫境界如此坎坷!我们的起心动念,小到影响着家宅,办公室,大到影响虚空法界,不能等闲视之,说话办事要把握好分寸,意年更要清净,动一个恶念头,伤害的不光是你自己,还要伤及无辜的。身口意三业不可不谨慎。

整天念佛的人,周围的磁场无比祥和,不但人与动物能感受到念佛人的良好磁场,静物也一样!资深的念佛人走到那里都带去吉祥,因为,人家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正能量,方方数米吉神围绕,能不吉祥吗!心地慈和,外界环境就格外配合他,他所在之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们再说一说人们津津乐道的金银财宝,它如何形成呢?也是人心端正,地水火风融恰自然,排列有序,组合成人们喜欢的珍品。

中国老百姓说,福人坐福地。所谓的福人,要么是人家前生修来的大福,要么是今生广行善事,感得珍宝出在他家。无福之人,财富摆在面前,也无法享受。有个故事说,两个人大清早一前一后去进城,前面这个人在路上看到一条蛇,吓得赶紧躲避,快步跑开。后面那个人路过,看到所谓的蛇是一串钱,捡起来拿进城去买了很多东西。福是修来的,善心善行是修福。
佛这样一说,我们也就明白了,不要费尽心机去争取抢,一切随缘。佛家所说的转识成智,就是发挥正能量。世间虽然有一些脑子好使的人,但这些人的结局是残缺的。论聪明,他不简单,论道德,他一塌糊涂,多行不义必自毙。

我们再看经文【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识心离不开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迷了,是识心。识心觉悟了,就是见闻觉知。迷与悟,自性未曾亏损,迷得再深再久,只要当下觉悟就好。所谓千年暗室,一灯明之。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佛将识性列在第七大。没有见闻觉知与识性,地水火风则无法运作。两者相辅相成。福德智慧,与生俱来,只是我们用错了心,将两者转成罪业,给自己招来无穷无尽的烦恼。佛圣的每句话,都是金玉良言,会听的,记在心中,发付行动,往后越过越好,这绝不是迷信,更不是安慰谁的虚伪话,是百分百真理。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一百八十六集,二零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