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记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 译
主讲:印正老师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我们继续用《太上感应篇》探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我们今天探讨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对任何人牺牲付出,都不要希望他将来对你如何如何好,包括自己的子女。你将他生下来,就要养大成人,这是自己的债务,必须还。
儿女将来对你怎么样,还取决与父母的人生态度,给子女尺度留宽点,不要口口声声倚老卖老,强子女所难,非要他给你这样那样,把子女当成你的牵线木偶,认为我生你养你,你就应该对我百分百服从,我让你怎么你就要怎么!这就坏了,你的家庭快散了。
如果给他人付出而希望人家将来回报你,这就成了生意买卖,你的心理就扭曲了,往后,肯定与一切人都不能和睦相处,你满腔怨恨,愤愤不平。
世间法所谓,希望越高,失望越重。自己把本份内的事情做好,心安理得,人家怎么对我,一切随缘。我们无始劫来,与他人结下形形色色的缘份,要用淡泊的心态来了结。
人,就怕一切斤斤计较,生活在讨价还价当中。我们看到,现实当中,有不少人家庭不和谐,一家亲人闹得跟仇人一样,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犯了讨价还价的毛病,总觉得自己吃了亏:我对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可是,他们对我都不好。
大家彼此之间都这样想,矛盾则与日俱增,最后激化,亲人之间反目成仇。这个逻辑,做用在于社会大众的关系上,也一样。帮助人,最后将好事办成坏事。总是存着亏本的心态,一心想把自己付出的索要回来,债务,就这样形成了。
人与人遭际的四种缘份,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是轮回的主旋律,付出的希望收回,轮回就出不去。做再大的好事,都成了世俗的福报,福报当中,盘根错节,善恶相继,自己得不到真正的的利益,享福的同时,也受尽了窝囊气!太上劝我们施恩不求报,跟佛所说的一样,让我们放下。
做一切善事,帮助别人,是我本份内的事情,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曾经在困难当中,有人也无私的帮助了我。帮助我的人,姓名都没有留下。任何人都有为难的时候,互相帮助绝不希望回报。
释迦牟尼佛住世49年,讲经说法,没有谁给佛陀一分钱的工资,就算给,佛也不接受。僧团大众,除过生活用品与饮食汤药之外,不接受钱财供养。佛将无数众生度出苦难,无怨无悔,缘分尽了,佛说走就走。谁对众生的恩再重,都不抵佛陀的恩重。
只说付出,不求回报,我们的品格已经超凡脱俗,靠近圣贤了。那与人不追悔呢?与人,就是送给别人什么。送给别人的东西,给予他人的感情,过后干干净净,不落印象,不背历史包袱。
重重往事的压力,很伤人,人老得快也生病多。没有往事的牵缠压迫,人生非常快乐。快乐的人生,不但外相年轻,而且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拖泥带水要不得!人活一辈子,要越活越轻松,不能越活越累,累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来生注定是个苦命人。
减负,这两个字,我们要好好参学,年年将烦恼减少一些,这就活出了做人的滋味。佛圣降格在六道众生之间,为什么来去自由?就是不被众生污染,从始到终落落洒脱。
而凡夫众,活的时间越长,受的污染越重,感情上,物质上,名利上,得得失失,如同一江春水,滔滔不绝。不少人到了老年,得了老年痴呆症,精神上出了问题,累的!如果他把自己清理得一尘不染,绝不会落到这样下场。
高僧大德们命终走的潇潇洒洒,坐着往生,站着往生,说走就走。原因,不外乎人家脑子干净,好事坏事都不存留,永远保持一颗清净心。要学会给自己减负,日子是要过的,但我们选择过好日子,不要自己整自己。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念念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一等聪明人的快乐日子。
我们再看【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心善行善口善的人,不求回报,但事事如意。善有善报,因果本来如此。人人都敬爱善人,你的人缘就好。天地神灵也在暗中保护着善人,凶神恶煞靠不近你。活着事事顺利,走的安祥自在。积德行善,大家看看,吃亏吗!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由于鄙人修学程度有限,讲经肯定有不当之处,伏请同修大众多提宝贵意见,让鄙人及时觉悟,当下改过。
《佛说观无量寿经》
第一百一十一集
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四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