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记-第51集

慧利 2022年7月3日09:33:46
评论
285

视频第一次播放可能缓冲时间稍微有点长,请耐心等待。

诸位老师 诸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史记之夏本纪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

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封皋陶之后于英、六

或在许。而后举益 任之政』

我们再探讨『而后举益,任之政』

帝禹力举益为帝位继承人,为此涂山氏家族对帝禹嗔恨到了极限。

而启本人呢,则直接责问父亲,为什么要将到手的富贵,拱手送于外人呢?

难道你的亲生儿子就不如皋陶与益吗?

帝禹针锋相对的答复他说,就冲你这句话,你就不配做天子,什么是到手的富贵?

你以为天下是我们的私产吗?

照这样说的话,那帝舜不顾前嫌,任我为大司空,将治水大任托付于我,还授我为封疆大吏,后来又立我为帝,他为了什么?

他难道没有儿子吗?

商均是谁,而商均的下场,你难道没看见吗?

他当年跟我争帝王,我拱手将天下送他,他又怎么样了呢?

在我离开京都以后,他一败涂地,最后沦为种地的农夫,还是我看在先帝舜的面上,给他赐了封地与官爵,天下敢交给他这样的人治理吗,他会治理江山吗,我之所以不让你继承帝位,是因为你的才能与德行,不比商均好多少,任你为帝,不是让你步商均后尘吗,启听了父亲这句话,几乎要跳起来,怎么用商均跟我比呢?

商均是什么?

他能同我比吗?

我上马能武 下马能文,武功朝中第一 ,琴棋书画 ,朝中还有谁能比得过我的,两班文武没有不佩服我的,你何曾听说过商均有如此的才能。

启说的这些话,他里面没有多少水分

为什么呢?

他年轻时在大禹严格管教之下,确实文武双全,

但是后来启在涂山氏这帮人影响之下,变得偏斜了,这一切帝禹非常的清楚,听完启的话,帝禹轻蔑一笑对儿子说,这是你自己的感觉,并不代表我看好你,你从小自私自利,深受涂山氏家族的影响,心胸狭窄 目光短浅。

所谓有才无德 不如庸人,任你为帝是断送你的前程,所谓扶得越高 跌得越重,德不配位,还不如让你做个普通人,那是真心为你好,如若立你为帝,毁了我一世英名不说,让天下从此因你而大乱,我如何面对黄帝以来的五位前王,你的才能比之益,十分不及一,你能跟益比吗

益跟了我几十年时间,在治水上,协调人事关系上,他的才能并不比我低,而且益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你用什么跟他比,他坐在帝王上不作为,比你费劲力气去作为的成绩都大,难道我会做错事情不成,启一听这话更急了,赌咒发誓说,父亲你不要在我面前说益怎么样好,我就要坐这个帝位,我看你把我怎么办,就算你现在用益为王位继承人,我也要将益赶下去,你的身体我知道的,你活不了几天了,给益当保护伞,也就三天半的时间罢了,益 有我的势力大吗?

我的外祖父掌握着全国将近一半的钱粮,就冲这一点,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益取而代之,你立益为帝,不是白折腾吗,帝禹听了儿子的话,寒心彻骨 说:启啊 你盼为父死,对你没有任何好处,我的孩子。

你为子的孝道在何方?

自从你母亲抛弃了我们父子两人,你我相依为命活到今天,你竟说出这样令人寒心的话,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为先,看来涂山氏那边的血统,

完全污染了你,我娶涂山氏女为妻,是今生最大的失误,你死了心,我不会让位给你的,哪怕我死后益做一天帝王,那也是我对得起列祖列宗,尽了最后的努力,父子二人为王位的事,吵的不可开交,帝禹下定决心连夜降旨 ,逼着益登基,益左右为难。

在这个情况下登基,太子党羽翼丰满,涂山氏家族也买通了半朝文武,这诚然不合适,可拒绝帝禹呢,益明白 天下交给启这样的人,从此以后国无宁日,启的毛病 益都知道,益是看着启成长起来的老臣,启这个人面慈心毒,贪好淫乐。

但在外祖父指点掩盖之下,启把自己包装的严严实实,不露半点马脚,俨然正人君子一个,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争取帝位,继承权而粉饰自己。

涂山氏家族苦心经营,拉笼朝中势力,暗中运作良久,益更清楚。

所以益知道,帝禹驾崩以后注定天下大乱,因此他多次要求辞官归隐,

原因正在这里,国家的气数运作到这一步,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了,如果自己去登上帝位,也是闹剧一场。

但为了保住帝禹的清名,益很勉强的答应了,就在他登基不久,帝禹尸骨未寒之际,以启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就开始了夺权行动,益如何面对这个难堪,而复杂的政治格局呢?

我们再看史文

『十年,帝禹东巡狩

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

益让帝禹之子启

而辟居箕山之阳』

这个『十年』是帝禹在位十年,与帝舜一样,帝禹也是驾崩在巡国途中。

『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这个『会稽』即今浙江绍兴

帝禹驾崩在绍兴,没有回到京都夏阳。

这个『箕山之阳』的『箕山』

就是河南嵩山 ,当时已经登上帝位的益,还接着做了三年天子。

但这三年他只是个挂名的帝王,实权掌握在启与涂山氏家族手里,但无论如何,家天下不是在帝禹手里开头的,帝禹善始善终,益践天子位,保全了帝禹的清白,这是益执政的意义,最低限度延后了家天下的开始。

『三年之丧毕 益让帝禹之子启』

益执政的最后三年,启不敢明目张胆的抢夺帝位,只是在暗中行动,是他谦让吗?

当然不是

是古人对国丧家丧非常的考究,国丧三年 不允许朝中斗争,家丧三年 不允许举办婚娶喜事,因此启苦苦熬了三年,父亲帝禹三年丧期刚满,他就迫不及待的向益摊牌,逼益退位 。

益很痛快 巴不得归隐山林呢,

他对启说,感谢你成全我去过清净日子,我跟随先帝几十年,今天退隐 也算对得起先帝了论年龄 我比你大得多,论治国的经验,我比你丰富得多,论人生经历 你是我的晚辈,今天我以长辈的身份,嘱咐你一句忠言,登基以后 克勤克俭,顾全大局 善待天下人民,如此或许你日后还有退身之地,随后益就辟居嵩山朝阳之处,从此以后远离人间的是非之地,安心修道,对于演变为家天下的纷嚣时务,益 充耳不闻 永不出山。

这个『辟居』就是隐居

『箕山』在河南省禹州一带,是修行人的理想之地,国家发生了政权转换的大事件,与家天下的性质改变,朝中大众对此事如何看待?

我们再看史文『禹子启贤 天下属意焉』

这个『天下属意』

是全国人民拥护帝启,帝启深得人心。

真是这样吗?

启真的很贤吗?

太史公在这里打了伏笔,让我们去好好的品味其中的意思,我们看后面就知道了。

『及禹崩,虽授益

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

是为夏后帝启』

我们从『益之佐禹日浅』这句史文

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益 跟随大禹的时间非常久,年轻时就跟着大禹,当年帝舜任用八元八楷,禹与益,还有皋陶与稷同时受职,四人志同道合,大禹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主管山林川泽的益,与大禹密切配合 推心置腹。

因为益与后稷两位鼎力相助,大禹治水成功,益 是舜 禹两朝的老资格大贤臣,天下尽人皆知,如何说佐禹日浅?

最低限度他辅佐大禹的时间,要比启长得多。

『天下未洽』四个字倒是说明了问题

这个『未洽』是他在政事上做不了主 

这绝不是益不作为,而是大势已去, 即便作为 也徒劳无益。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去益』是抛弃了益

『朝启』是归心启

难道诸侯真的向着启吗?

实属不得已,涂山氏大权在握,诸侯不得不朝启。

『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意思是 启贤也罢 恶也罢

我们只认禹不认益,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益是帝禹亲自授权的王位继承人,名正言顺 天下无人不晓,诸侯们不知道谁正谁邪吗,这分明是启与涂山氏的的意图,借诸侯们说出来逼益退位,让他堂而皇之的夺过政权,益很明白 并不与他争锋,深山修道去了,以后也得成就正果。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

是为夏后帝启』

这个『夏后』的『后』通候,是天子的谦称,逼走了益,

启大摇大摆的坐上天子位,自此禅让制度结束,天下为公的大无畏精神,在人类当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私自利的家天下,家天下,任人唯亲,哪怕子孙再不贤,只要生在帝王家,就是未来的皇帝。

这种模式一经开启,延续了数千年,启,是家天下的鼻祖,成功夺取帝位的夏启,他真的如意吗?

从这个夏后帝启四个字,我们就能看出其中很深的意思。

『夏后帝启』这个称号

里面包含着帝启傲不可张的嚣气,但夏启还故作清高,刚刚登基之时,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现的很低调,一度让人民误认为他等齐帝禹,拥戴他为夏王朝第一位帝王,历史学上对夏王朝的纪年,也是从帝启开始的。

『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这句史文我们都很熟悉,正因为帝启有涂山氏家族的靠山,他才夺得政权并坐稳帝位,而得到帝位的启,所领导的是一帮貌合神离的臣子,领导班子并没有凝聚力,对他忠心耿耿的臣下几乎没有。

为什么呢

首先帝启冷酷无情,利用职权压榨诸侯百官,营造宫室,将天下财富据为己有,贪得无厌 ,做事情不给臣下留余地,此时的朝中百官与诸侯各保其位,当面对他阿谀逢迎,背后对他议论纷纷,正所谓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帝启本人是个爱听好话的人,一改尧舜禹见贤思齐,闻过则喜的处世原则,刚愎自用 飞扬跋扈,他执政以后国风大变 ,诸侯心寒,夏启身边尽是一帮小人,当年跟着父亲大禹,熏染的一点圣贤风度,在他执政的数年之内,就荡然无存 。

伪装卸下 露出了他的庐山真面目,帝启做上王位以后,他对天下大众,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是打破了舜禹时代的合理税收制度,加重了人民的税赋 以自给,满足他本人的豪华生活,正所谓一家富贵千家怨,诸侯们的分歧出现了,对他不满的人越来越多,不久以后他的同室姒姓诸侯。

这个有扈氏,就非常愤怒,跟夏启分庭抗礼,兄弟阋墙,不服从他的领导而起兵造反,有扈氏造反的理由是什么?

是帝启毁灭了禅让制度,横征暴敛 涂炭平民,当时跟随有扈氏造反的队伍

很庞大,从有扈氏造反一事上,明显暴露出人民群众,对家天下的极度不满,是的,从天下为公转化到天下为家以后,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下为公当年,朝廷总是考虑百姓的生存,各级官员频繁下乡,私访民间,现场处理发现的问题

,贫穷孤寡者,当场给于慰问救济,民间的纠纷 给予调解和谐,等等。

可自从帝启执政以来,一切都变了,民间的疾苦少人问津,官员们作威作福,敲诈勒索百姓,民风更为刻薄,老百姓为一点点小事情,大打出手 斤斤计较,民间的纠纷多如牛毛

而以往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成为过去,防盗门之类的商品供不应求,人民都在加强防犯措施,想方设法防止盗贼,社会上的奸淫抢劫之事时有发生,妇女们不敢单独外出,商人们不敢单独外行,人人提心吊胆,民间的盗窃邪淫之事盛行,男盗女娼。

人民谈论尧舜禹等往事,也只能暗中抹泪,伤感而已,有扈氏造反正抓住人民普遍怀古的情绪,搧动闹事,要将帝启取而代之。

我们看史文『有扈氏不服

启伐之,大战于甘』

这个『甘』是荥甘

今河南洛阳一带,有扈氏的背景是什么呢?

有扈氏是虞夏时期的强大部落,对帝位垂涎已久,帝禹执政期间,他们还勉强服从道义,不敢明目张胆非议朝廷,帝启家天下以后,大道隐没 刀枪说了算,有扈氏则蠢蠢欲动,他公开的逼启恢复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度,还拉扯出昔日的帝益,搧动益出山夺位,可益心如古井 坚辞不出,有扈氏干脆单刀直入,兵逼夏启,按照当时的力量悬术,两家持平 旗鼓相当,身为臣下的有扈氏根本不将帝启放在眼里,他自认为师出有名,所向披靡。

可是事情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帝启好不容易敛取了天下财富,正准备大肆挥霍,好日子刚刚开始,哪肯就此罢手呢,开始帝启派了几员大将,应对有扈氏,结果大败。

情急之下的帝启,一连灭了好几员武将的家族,自己亲自挂帅出征,跟有扈氏决一死战。

『启伐之,大战于甘』在两军未曾交战之前,帝启逼迫跟随他出征的将领,都写有军令状,下了死战令,三军将领的压力很大,劲敌与酷主两相逼迫,人人面面相觑,都捏着一把汗

,不知道是死是生。

『将战,作《甘誓》

乃召六卿申之』

这个《甘誓》 是两军战前的檄文,措词之严酷,令人不寒而栗,也正是这篇激文,让我们看清了大道隐没以后的人心动向。

具体如何说呢?

今天时间到了 谢谢大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