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记-第50集

慧利 2022年6月30日20:03:41
评论
331

视频第一次播放可能缓冲时间稍微有点长,请耐心等待。

诸位老师 诸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史记之夏本纪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

维时维几。乃歌曰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

百工熙哉 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

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

敬哉!乃更为歌曰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又歌曰:元首丛脞哉

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帝拜曰:然,往钦哉

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

为山川神主』

在天下大治,百业兴盛,帝位继承有了合适人选之后,操劳了一辈子帝舜,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盛大的诸侯朝会上,贤臣夔作乐庆贺 歌舞助兴 ,众诸侯意气风发 随乐起舞 ,君臣上下欢聚一堂,帝舜当着大众的面,宣布大禹为储君,话音一出 感得瑞相频现。

『祖考至』这个『祖考』是历代过世的贤王,他们显相现迹,腾驾祥云出现在会场的上空,人民共睹慈容 精神鼓舞。

『群后相让』这个『群后』是众诸侯

大家目睹到传说中的圣人,果然清净庄严,令人见之顿生敬仰,心地清净,会场的气氛很和谐,人们都庆贺帝舜,有了大禹这样的优秀接班人。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皇来仪 百兽率舞 百官信谐』

这个《箫韶》是帝舜执政时期的国歌名。

在大众的欢庆声中,夔将《箫韶》演奏了九遍,以示隆重,围绕着云端的古圣先贤,天上飞来的凤凰在空中翩翩起舞 ,清鸣和乐,地上的百兽在神龙的引导之下,跟着符合乐章,包括凶猛的毒蛇猛兽,都变得非常的温柔。

帝舜选择大禹这样的圣贤储君,感得天地相辅,人心归向 自然界一片和气。

『百官信谐』是天下归心,大禹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千钧之重。

『帝用此作歌曰 陟天之命

维时维几』

帝舜即兴作词,奉天承运 不失时机,任人唯贤 不负苍生。

这个『陟天之命』是顺应天地之间的大道

大道是什么?

是浩浩荡荡的正气,帝舜不负天地,果断任用大禹,放弃自己的不肖子商均,深得天下人民的之心。

『维时维几 是正当其时

『乃歌曰: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这个『熙』是兴盛 喜悦,帝舜接着长歌一曲,群臣和睦 国君端正,君义臣忠 百业兴盛,这是帝舜鼓励臣下。

也鼓励自己 要团结一致,造福天下,天下政权运作到现在,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帝舜饱尝其中滋味。

『帝舜歌毕 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

念哉,率为兴事

慎乃宪,敬哉』

这个『拜手稽首』是臣子参拜君主的大礼节,即三拜九叩,响应帝舜的号招,贤臣皋陶带头拜倒在地,向帝舜发誓,臣子一定牢记在心,带头干好本职工作,谨慎立法办案。

『率为兴事』是带好头

『慎乃宪』的『宪』是法令,皋陶应合帝舜也高歌一曲。

『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意思是君主贤明 臣下循规,人民康宁。

『又歌曰:元首丛脞哉

股肱惰哉,万事堕哉』意思是君主切忌不清明,臣下切忌不勤政,政事切忌腐败堕落。

这个『丛脞』复杂攀缠,条理不清,君臣二人一唱一和,号招群臣诸侯振奋精神,奋发图强 干出优异成绩。

『帝拜曰:然,往钦哉』帝舜拜托诸侯群臣,是这样,我们都要格守职责,干好自己的工作。

『往钦哉』的这个『钦』是钦诚垦切。

『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

为山川神主』

这是群臣诸侯当场符合帝舜,拥戴储君大禹。

这个『明度』是大禹的贤明大度。

『数声乐』是为标准,诸侯群臣集会,帝舜巩固了大禹的政治地位,大禹很谦虚 推辞不受,大众又尊奉他为山水神主,像供奉神明那样尊敬他,帝舜一生的大业到此功成圆满,善始善终。

『帝舜荐禹于天 为嗣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丧毕 禹辞辟

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

南面朝天下 国号曰夏后 姓姒氏』

就在帝舜正式通过筑坛禅让的隆重仪式,授权大禹为储君之后,朝中的商均力量大为不满,对大禹充满了敌意,鉴于帝舜住世,商均不敢发作,但隐患已经埋下,暴发是迟早的事情。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这个『荐禹于天』是向天地推荐接班人,大公无私 任人唯贤。

所谓下民易虐 上苍难欺,一位光明正大的国家领导人,有勇气面对天地神明,他没有曲私。

而心里有鬼的人他不敢这样做,恶人最怕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自己,更不敢面对着青天起誓发愿,圣王当着天下人民向天起誓,鞭策自己,说到做到。

『为嗣』是选为接班人,不是让他作子嗣,就在帝舜任用大禹,为储君的第十七年以后,帝舜驾崩苍梧,按说诸侯人民拥戴储君登基,天经地义。

可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大禹守孝执政的三年之间,商均数次闹事,逼迫着大禹退位,商均自认为并不比大禹差,治理天下肯定会超过大禹,商均与大禹,二者到底孰优孰劣,天下大众心理有数,但商均在京城的势力很大,帝舜驾崩以后,没有人敢惹它,大禹不想将矛盾激化,就跟商均协商,现在先帝三年丧满,京城与天下都让给你治理,我到阳城去生存,你看怎么样?

商均巴不得这句话,连忙答应 你快去你快去。

『三年丧毕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大禹所往的这个阳城,是今天的哪里呢?

今天的山西省南部,与河南省交界的一个小县城,很落后,当年属于河南省。

『阳城』又名夏阳

以后的夏王朝,就在这个小地方立足生存下来,夏王朝最早的京都就是阳城,回到阳城以后,大禹过着归隐的田园生活,很闲适,他本来就无心帝位,九州治水。

也只是为了挽救父亲,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不图名不图利,辞归隐居的大禹气定神闲,每天教儿子读书习字,不再过问国家政事,悠哉乐哉 逍遥自在。

可是他的归隐生活没有过上几年,事情就出来了,众诸侯与商均之间的矛盾叠起,不服商均,都带着贡品来投奔大禹,礼请大禹出山治国。

有的诸侯还与商均打了数仗,打得商均大败,导致国库空虚 京都大乱,诸侯们对大禹说,您如果不挑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如何对得起先帝舜呢?

难道先帝看到商均毁掉天下,就赞叹你高风亮节,情志安闲吗。

现在不是你回避归隐的时候,你得为天下负责任,先帝当年任用你,难道你忘了他的恩德了吗,大家说的这些话,都有道理。

帝舜辛辛苦苦培养出了大禹,大禹现在不干,任着商均去胡闹,诚然不是个好事,就这样大禹被众诸侯尊奉为帝,阳城就是新的国都,国家的政权分为两派,一派是留在旧都翼洲的商均政权,另一派则是阳城新都的大禹

政治集团,两派力量互相对垒,分而治之。

大禹是治理天下的行家,不久以后,新都阳城远远超过了旧都翼州,各路诸侯前来朝供,全国的客商云集阳城,经济繁荣 人才济济。

而旧都翼州呢?

已经成了枯杨噪鸦的荒凉地,门庭冷落,商均政治集团失去了人心,自动解散,商均本人沦为了平民,为了活口不得不亲自耕种,日子过的很艰难,全国上下的经济重镇转向河南一带,自后夏王朝四百多年的江山,就在河南省延续下去。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

南面朝天下 国号曰夏后 姓姒氏』

这个『南面朝天下』

是历代帝王特定的坐姿,又称面南背北,取意南为阳 北为阴,永远面对光明,处事光明磊落,帝禹的国号为夏。

这个『夏』取夏阳地名,华夏的来历,从帝禹起始,夏王朝都以姒姓称著。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

且授政焉 而皋陶卒

封皋陶之后于英

六,或在许。而后举益 任之政』这几句史文做何解释呢

看起来这几句很简单是史文,其中的内容非常的广阔,帝禹在位期间 体弱多病,强打精神扛着超量的工作,日复一日。

因此他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当他预感到自己寿将不永,就开始寻找合适的接班人,可选谁呢?

选他的太子启吗?

所谓知子者 莫过于父,启是个什么材料,大禹最清楚。

年轻的领导班子都被启控制了,任用谁继位,谁都不敢担当,从表面现象来看,启好象还不错,全国人民与两班文武,对启的评价很正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帝禹肯定顺理成章传位给他,从年龄来说启年富力强,正好作为。

但事情的结局是帝禹,并没有传位给儿子,说明启不是个治天下的贤才,帝禹不看好他。

这一点从他即位以后的行为上看,他哪一样都够不上贤王的标准,一个人的毛病习气,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帝禹对儿子了解最深,口里说不出而已,在帝位继承一事上,他扛住来自太子党的巨大压力,决然传位与皋陶。

但他这一着失算了,为什么?

皋陶与益都与帝禹本人,都是八元八楷一等年龄的人,皋陶可能比帝禹大几岁也说不准,也可能小,也就是小几岁。

皋陶身体稍比帝禹好点,都有同一般年龄的人,帝禹身体垮下去以后,我们也能想到皋陶也不会太久了,可见帝禹传位给皋陶,实属无奈之举,帝禹十三年治水,落下了诸种疾病,其中风湿最严重,直接影响了他的正常工作,皋陶经常代他处理朝政,让皋陶继位,朝中没有谁说什么,帝禹这一着,也是希望皋陶执政以后,太子当因自己的离世慢慢冷下去,然后再让皋陶,任用其他贤臣即位,眼看着自己不行了,他权且作缓兵之计,用皋陶拦住太子党罢了,顺水推舟传位给皋陶,帝禹在当时还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禅让仪式,告诸天下,让太子启死了心。

可是看起来身体很硬朗的皋陶,一场急病死在了大禹的前面,皋陶的死对帝禹的打击很重,他一时无计可施 束手无策,所谓祸不单行,就在皋陶下葬以后,帝禹明显感到自己油尽灯干,为时不久。

可国家政权托付于谁呢?

太子党又步步紧逼 ,情急之下帝禹又传位给跟随他,几十年的贤臣益,就是不传位给启,益呢 坚辞不受,绝不担当帝禹之后的位置,因为益是个很有智慧,志趣高雅的人,他知道眼前的处境是什么。

我们看史文『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

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这个『卒』是死,皋陶的一生高风亮节,鞠躬尽瘁。

虽然不在帝位,但事奉舜禹二帝 忠心耿耿,担当了半壁江山,为此全国人民非常悲痛。

而最痛苦的是帝禹,帝禹的痛苦,不只是皋陶的离世,还有悬而未决的王位继承之事,双重压力之下,帝禹第一件事,是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先行封赏皋陶的后代。

『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皋陶之后就是皋陶的子孙。

这个『英』六是什么地方?

『六』即今安徽省六安市,六安市又名皋城,大概取意皋氏封地吧。

『英』是汉朝九江王英布,太史公是汉时人,英布的封地,就是当年帝禹奉赐給皋陶后人的地方,这几个地方都是什么名字呢。九江,衡山,麓江 预章。

『或在许』『许』就是许昌,安顿好皋陶的身后事,帝禹已经日薄西山了,可是益坚持不肯接受帝位,怎么办呢?

大禹对益很了解,益是个志趣高雅的文士,很孤傲 粪土当年万户侯,看不上在官场混日子,他之所以出仕,是为了帮助帝禹排除天下的水灾,治水成功以后,他多次提出辞职 归隐山林,无奈舜禹二帝不肯,现在帝禹任他为接班人,聪明绝顶的益,哪肯碰这个壁呢?

首先益对太子启非常的了解,启的外戚涂山氏一族,是非常势利的人物,启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帝禹继位以后,涂山氏家族将筹码,完全压在了启的身上,一心扶持启登帝位,当然涂山氏有她不可告人的目的,启当了皇帝,他们就是皇亲国戚,自然可以为所欲为,帝禹任用皋陶,涂山氏与其一肚子不高兴,皋陶一死这些人欣喜若狂,威逼帝禹 更胜于前,而且朝中大多数人对启,还有很高的评价,支持启登基,益当然不会去淌这潭浑水,那后来怎么办呢?

今天时间到了 谢谢大家

我们明天接着探讨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