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347集

慧利 2023年1月30日18:53:20
评论
290

《楞严经》卷六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所接触的大众,有程度比我高的,也有程度不如我的。同修大众相处一起,亦复如是。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恒量一切人,十根指头伸出来绝对不一样齐,比我程度高的,向人家学习;程度不如我的,不能轻视人家。大众相处一起,互相学习促进,生活才会和谐,才能成就六合敬的团体。佛陀如果用他的标准恒量大众的话,他就无法度化众生了,更谈不上与大众和光同尘。佛陀的伟大之处也正在这里:看得起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那怕他深堕无间地狱,佛菩萨都勇敢的赴汤蹈火去救度他。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文殊菩萨与佛陀度化众生的观点一样,对刚刚发心进入佛门的众生一视同仁,平等普度。初心入三昧的这个初心,就是初学;三昧是什么,是他想修清净心。无论什么根性的大众,只要他愿意到佛门修行,佛都无私的帮助他。而佛陀对初学的教化,最方便的是什么?给他供养一句阿弥陀佛,不知不觉的将无上妙法传输给他。很多人不在意这句阿弥陀佛圣号,但他出于礼貌,也回敬佛陀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很好。至于他多久以后参透阿弥陀佛圣号的深意,佛并不着急,随缘培养他。也许无量劫以后,也许更长的时间,佛有耐心,度化众生不能急于求成,也无法急于求成。我们也一样,虽然也在凡夫位,平常佛号不离口心,所度化的众生无量无边之多,跟佛陀的功德等齐。初学什么都不懂,这不要紧,他只要肯接受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老实发心念下去,这就是最大的成就。
就博地凡夫来说,大家都有隔阴之迷,以前是否修行过,只有佛知道。未曾往生极乐世界,前世修得再好,生死一次,则大打折扣,一切从头开始。佛陀不厌其烦,给我们继续说法,就这样一点一滴提升我们的境界。佛陀对众生的呵护,胜过生母照顾婴孩。
【迟速不同伦】,是众生成佛有快有慢。释迦祖师住世当年,座下既有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诸法王子,也有阿罗汉、凡夫众。但佛陀说法,四众弟子济济一堂,大家听经闻法都有收获:程度越高的参得越透,行得越真;程度低的,也能明白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也发心断恶修善,那怕他发愿少吃一口肉,少骂一句人,佛都热衷的赞叹他,与赞叹等觉菩萨一样。
隐人恶,扬人善,赞叹他人的优点,这既是作人的艺术,也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表现。人之好言人恶,这个毛病习气要改正。万丈高楼,是一砖一瓦建成的,闻听佛法,每天将自己错误的地方纠正一点,就是佛的好弟子。修行上更不能急火攻心,求神通,求感应,那个没有用的,就检查自己那个地方不符合伦理道德,不受大众欢迎,无论是初学,还是老修,这是真修实干硬功夫。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这个色想是什么?是众生的错误见解,将恶为善,将善为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烦恼当家,做不了主;尘是什么?是不清净。我们的烦恼习气从无始劫到现在,重重积累,根深蒂固,乃至佛陀不厌其烦的讲经说法,收效甚微。精了不能彻的这个精了,是佛法深意。佛法的深意,其实也不深。白居易大学士当年请教大德高僧,问他修行学佛是什么,大德简单明了的对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谓佛教。修行人从因地到果地,不就是这样做功夫吗!成佛以后,佛是如何行持的?佛如何说的,就如何做!言行一致。
我们今天发心修行,烦恼多不怕,只要勤苦持念佛号,求生极乐世界就好!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进了保险公司,功夫只进不退,再多的烦恼也会快速的断干净。【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如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三百四十七集,二0二三年元月二十八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