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佛说,菩萨度化众生,不怕恶缘,就怕无缘。这与文殊菩萨【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是一个意思:正因为我有缺点有障碍,我才奋进不息,以达到身口意三业至善至圆。圆通,就是烦恼断尽,无所不能。
善恶缘分都是考验菩萨的机会,善缘恶缘都是自己所结的,曾经处得或好或不好,再次遇到一起,我如何纠正以前的不足,不被境缘所转而失去定功再行造作结下新怨,这是菩萨要深思熟虑的,一切要转世缘为法缘,消除过去的孽障。
被善缘所转而生烦恼,与被恶缘所转也生烦恼是一个道理,都是自己修行功夫不过关,即文殊菩萨在这里所说的【不明彻】。
正因为如此,修行人必须在善恶境界当中反复磨练,将自己的烦恼习气磨平。作用在修行上,是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嗔恨,这是功夫圆通的标志。【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音声没有错,没有音声,人与人之间就无法交流。外界的音声传达到你这里是什么反应?这就看当人的修行功夫深浅了!赞叹你的音声,你闻听到以后有没有生欢喜心?毁骂你的音声,有没有引发你的怒火?会用功的人,他能从外界传来的音声当中修大禅定,品出法味来。什么法味呢?人家对你的毁誉,肯定有道理。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众都发自内心深处赞叹谁,人家必然值得大家学习。而众人批评谁,包括批评你,你能虚心改过,感恩人家,这叫作但伊名句味,你从音声当中受益了。生活中的每件事,佛圣都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但凡夫众却烦恼重重。原因就是一个处处受益,一个处处受害,心态不一样!
念佛人对待人家的毁誉,我们正确的应对方法,是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平平淡淡,就跟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念佛功夫就体现在这里,佛号不失也体现在这里。净土法门的功夫成片,是佛号能够伏住烦恼,关键时刻能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被外缘所转而生喜怒哀乐悲恐惊,遇事不慌,处乱不惊,宠辱不动,有这样的修行功夫,就能把握好临命终时头脑清醒,记得当人的使命,记得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人之所以遇事荒乱,是他失去了理智,意识形态出了差错。我们从诸经上看到,佛圣永远处在定中,乃至泰山崩于面前而纹丝不动。我们遇到一点小小的影响,就惊慌失措。凡事都有因缘,佛之所以镇静自若,是佛陀面对一切问心无愧,坦坦荡荡;我们心里有鬼,行为不端正,是自己造了太多的恶业,时时刻刻害怕灾难降到自己头上。害怕没有用,该自己所受之灾,不可能因为你害怕而避免过去。我们就凭一句佛号安心,灾难当前一切随缘:果然是自己无始劫来所造的恶业到结算的时候,正好乘此机会了断尘缘,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人,既不求速死,也不求长寿,我们经常挂在口上的一切随缘,就随这个缘,作好万缘放下,随时往生极乐世界的心理准备,因为,我们在这里是最后身,活一天,老实念佛一天,认真生活一天,不希望干成多大的事业,也不逃避眼前的任务,将佛陀教育落实在生活当中,这就是菩萨行处,现在过着极乐世界的清净日子。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菩萨从事的工作,七十二行,行行都示现状元身份,引领社会健康发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的是什么?百花齐放!各行各业的菩萨都有!菩萨们随缘度化众生,绝不挑此捡彼!缘分将自己安排在那里,就在那里作大众的导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超凡脱俗的高尚行为感化恶人,提升善人。一项工作作圆满,以后从事其他工作,也会是行业的佼佼者!一个法门修圆满,一切法门都在掌握之中!这就是圆通的妙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修行的秘诀是专精!【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三百四十八集,二0二三年元月二十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