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佛家的圆,是圆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佛氏门中无有敌我,仁者无敌。佛陀的悲智如水,随其方圆,恒顺一切众生而救度一切众生;佛家的通,是佛陀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谁说自己成佛了,是某佛再来,你看他有没有这个能耐!这个事情作不得假,冒充佛菩萨,那个罪过很大的。世间法对假冒伪劣产品都要严打,查出来轻则罚款,重则坐牢,因假冒产品致死人命者,要杀头尝命的。冒充佛菩萨的罪业比这大得多:你破坏了佛陀的形象,让人看不起圣教,耽误了他出轮回成佛道的机会,罪在阿鼻地狱!
自己没有修出成绩,千万不敢未证谓证。佛菩萨示现在六道,与众生和光同尘,不露身份的。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佛菩萨的身份一旦暴露,他马上就走了,为什么要走呢?身份暴露以后,留在世间的副作用太大!众生好不容易遇到古老传说中的神奇人物,谁不想一睹圣容?这还是好的,别有用心的人则求菩萨给他这样,给他那样,无理要求菩萨满他的大愿,邪魔外道则因为佛圣住世而嫉妒中伤,要暗害佛圣的!是非一下子都来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成名的人烦恼多!后面跟一大群,遭绑架暗害的几率很高!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隐归,急流勇退。真正的善知识大德就是佛,不用去追根问底他是那尊佛再来,没有这个必要。看他的行为举止是不是跟佛一样,佛所教化的,他是不是在一一落实。功夫能做到这样程度,就算人家还是凡夫,这个身体也是最后身,来生来世,他必定超凡脱俗,往生极乐世界。
人的毛病习气惯不得。中国老百姓常说,越歇越懒,越吃越馋,其他的毛病亦复如是,这是凡夫与生俱来的贪心使然。文殊菩萨所说的【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就是让众生远离香尘,不要跟着香尘造诸恶业。香以合中知的这个合,就是贪;离则元无有的这个离,是舍贪。我们平常的生活务必节俭,日子过得去就行,不敢随意增加自己的贪心。修行人的一日三餐都是素食,吃饱为度,不能贪图口味,更不能贪吃荤腥。
我们刚才入佛门,断肉食断五荤很难,这个关键时刻,求佛力加持,很有用。自己控制不住,佛力加持以后就明显不一样了。万事开头难,多拜佛,多念佛号,有助于闯过难关。其实,香尘也是由心而生,当我们知道被香尘污染以后的严重后果,不想了,也就不受它诱惑了。吃素几十年以后,对当初割舍不下的味尘,现在看得平平淡淡,没有这个贪心了。
世界上有没有荤腥之物,对他人来说事关重大,而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这不就是离则元无有吗!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应该想什么?想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这是正念正思维,符合八正道的精神。功夫到家了,即便将山珍海味、一切荤腥食物摆在面前,修行人也无动于衷,这就是处于尘中不染尘,文殊菩萨所谓的【不恒其所觉】,香尘烦恼断了,不受香尘的诱惑而生烦恼了
文殊菩萨接着说:【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这是他老人家给我们指点的断烦恼处:离味尘!离味尘与离香尘是一个道理,香尘断了,味尘跟着也就断了;当然,味尘断了,香尘也就断了,一回事。那菩萨为什么不让我们只断香尘,还要断其他诸尘呢?这缘于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有的人耳根猛利,有的人舌根猛利,断除六尘烦恼,随取一根,根据当人的根性。我们不贪吃荤腥,舌根清净下来,即便嗅到荤腥的气息还会起贪心吗?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贪着荤腥的气息,还会产生贪吃荤腥的念头吗?以此类推,一通一切通,一净一切净!【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作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三百五十集,二0二三年元月三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