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428集

慧利 2023年4月25日15:48:31
评论
264

《楞严经》卷六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 ,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杀盗淫三恶,是每个人都容易造作的身业,一旦造成,果报必然如影随形,不但障碍圣道,还让他不得好过!其反面作用之大,佛说得很明白:堕三恶道。三恶道可不是好去的,那地方好进难出,很痛苦。所以,无论学佛与不学佛,都不要造作杀盗淫三恶,到头吃亏的还是自己。
我们再看经文:【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这是个很恰当的比喻:有漏洞的容器是装不满水的。只有完整无缺的器皿,它能盛住水,有满的时候。这个漏,就是众生的烦恼习气,将功德都漏掉了。前业未消,又复造作,还打着修行的旗号,能修了什么!修行,就是将当人的缺点改正过来,不是迷信的学神通求感应,那与修行不搭界。楞严会上的清净明诲,不是教初学、只给初学说的,是给所有修行众同时说的。谁说他是大修行、修行功夫超凡脱俗、有神通有感应,他如果还造杀盗淫妄诸恶,人家一眼看穿他是骗子。楞严是照妖镜,用什么让妖魔鬼怪原形毕露呢?就用这个标准,不要搞得很神秘。
水灌漏卮的这个卮,是盛水的容器,相当于现代人的茶杯之类。终无平复的这个平复,是功德圆满。修行功夫要得圆满,就必须断杀盗淫妄,修行就从这里入门,这有什么神秘的?佛教是显教,公开化的。受了三归五戒的形式,不住在寺院修行,如若能做到不杀不盗不淫不妄的功夫,这个人就是天生圣人,跟佛等齐。问题是众生不可能不造这些罪业。不经圣贤教化,谁能总结出轮回的原因?谁能避免杀盗淫妄四恶?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 ,乞食余分,施饿众生】。这是一个标准的好出家人!衣钵之余的衣钵,即生活必须品的衣服与食物。食物济饥,衣服遮寒,不饥不寒、衣食无忧之外,再行贪着,烦恼就来了,这是肯定的。欲壑难填!他今天贪吃一顿美味,明天就贪一件好衣,到后天,新的贪求又有了.....贪心如同饮盐水止渴,越饮越渴,没有满足的时候。要克服贪念,不能助长物欲膨胀。
有一位大贪官交代他贪污受贿的经过:刚开始,人家给他几百元几千元的好处,他都不好意思收。但最终经不起利益的诱惑,他收了人家几千元。此后就再也管不住自己,胃口越吃越大!人家送的少了,他还要暗示这个数目不够,层层加码。最后,贪污的巨额财富不敢存银行,只能放在家里,公安机关查出来的时候,百元钞票拉了两大卡车!让人看了不胜感慨。贪心一起,迟早要跌跟头。
佛住世当年,对出家人的要求是不积蓄钱财,仅受四事供养。不是佛陀太苛刻,是全心全意成就出家众的道业,不给比丘众增长犯错的机会。佛住世为什么修行众成就者多、而佛入灭后成就者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之所以铤而走险,去偷去抢,说明他的的生活压力很大。是什么导致他冒险偷盗的?除过少数人实在无法过下去的特殊情况,饿极了冷极了,他偶然偷点吃的穿的,大多数人是生活不节俭,铺张浪费,不会打算,或者好赌好嫖,额外支出太多造成的。
一个正常人,他不偷不骗完全能过下去。可见佛陀在这里所说的【衣钵之余,分寸不蓄】 ,是从根源上杜绝了偷盗的源头。【乞食余分,施饿众生】。比丘众日中一食化来的饭菜,也不能浪费。施主给得多,吃不完,古代没有冰箱,食物要坏掉,就要及时的布施给需要食物的众生:或者是流浪狗流浪猫;或者是饿极了的人。不能白白坏了浪费掉,做到物尽其用。【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是什么意思?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记第四二八集,二0二三年四月十九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