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八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空无边处天是四空界初天。初天大众误以为身形是修行的大障碍,执着于空。这是个严重的错误。一味的排斥身形、折磨身体,修无谓的苦行,佛陀不支持的。其实,84000身相,根本不妨碍菩萨成佛,也不会将佛陀拉下九法界。佛菩萨为度化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无执着无分别,观音菩萨还显示千手千眼!而以排斥身形为修行目的,那只能耽误更多的时间,与断烦恼出轮回不搭界。脱离开现实生活,如何能够磨练自己?
佛家的舍身,是为了维护正义而不惜身命,不是不要身体。诸佛菩萨示现在各行各业都是佼佼者。如果把自己修的什么都不会干,跟白痴一样,谁要这样的结果干什么?四空天,不但凡夫天人白白浪费了八万大劫的时间,三果阿罗汉到了这里,也白白浪费了二十大劫!四空天是八难之一,这个难,就是人人都认为自己成佛了!初天对舍了身体就很满意,虽然他还有隐隐约约的身影。他的的寿命只有二万大劫!折腾了一来回,修了点有漏福报而已!不彻底!
二天呢?【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这个识处,识无边处天,空界第二天,这里的大众将身形完全舍弃了,那个影影绰绰的似身非身也没有了。只有意识在活动。【诸碍既销,无碍无灭】的这个碍,是身形。这里的天人将身体舍弃以后,识无边处天空无一物,大众互相用阿赖耶识交流。看起来这样很潇洒:没有了身形,确实不造身口二业了。但这绝对经不起境界的考验!要想身口不造恶业,佛教我们念佛拜佛绕佛等等,没有说将身口封起来不用!封不住的!意识形态不停的流转,身体要吃要喝要运动,勉强封起来人就死了。
【其中唯留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即藏识,我们无始劫来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保存在这里,无形无状,但一样都不少。阿赖耶识不是干净的地方,藏着众生的善与恶。修行,是将阿赖耶识里面的一切恶完全转善,一样不留,这是真功夫。但识无边处天人象冬眠一样,一不面对现实,二不修行作为,藏识里面的善恶原封不动,如何成佛?【全于末那半分微细。】的这个末那,是第七识。没有了眼耳鼻舌身,第七识完全停止了运转,不做恶也不行善,冬眠了。无边处天人将这种境界叫做成佛。这当然靠不住!他们的寿长四万大劫,四万大劫的定功消失以后,一切麻烦都来了:衣食住行、劳动生产、堕在三恶道还要受苦,一样都免不了!
我们再探讨空界第三天。【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这是无所有处天,空界第三天。这里的天人,偏激到阿赖耶识都不要了!排斥空也排斥有,把自己的过去全盘否定不说,连未来也否定了!就死巴巴定在当下,什么也不想,一动不动。觉得自己很高尚:财色名利完全动摇不了他,他与佛一般无二!甚至还给佛挑毛病:你佛陀只修到兜率天,我比你高得多!你没事找事攀缘度众生,那样辛苦,那有我这样清净快乐呢!他说自己无贪嗔痴,其实,他贪受现在的清净快乐就是贪!只是他没意识到。这个清净快乐不永恒,无所有处天人寿长六万大劫,福尽定消,该怎么烦恼还怎么烦恼。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这是无色界最高的第四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一层天人,不但不要了身形与阿赖耶识、空与有,还将自性本具的七大能量、四大功能都排斥不要!自性七大能量,即地水火风空见识;四种功能,即见闻觉知,这是谁都排斥不了的。但非想非非想处天人,竟然连见闻觉知都讨厌!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境界!他虽然排斥自性功能,但因为他排斥不了,阿赖耶识当中的记忆时不时的蹦出来,由不得他不动念头!只是他的念头很少很少,少得几乎感觉不到,似有若无。非想非非想的这个想,就是念头。非想非非想天,是高级逃避场所!但任谁怎么逃避,他们寿长只有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定功消失,一切从头来!这就是六道众生以及他们的依报环境。我们从头到尾学习了一遍,还羡慕天福吗?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五百五十八集,二0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