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九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色阴区宇第九魔考。【研究深远。】 这位修行人的功夫很深了,是大众公认的善知识。随着修行功夫的增进,种种考验都来了:他在人事上的考验,是名利双收,顺境出现;精神上的考验则是瑞相频现。世间法的俗人,事业有到顶峰的时候,修行人若在顺境当中滋生了傲慢情绪,修行也就见顶了,接下来是从高位一路下堕,直至阿鼻地狱。在现实当中,多少修禅、修密的大德到临命终时手忙脚乱,走得很不好,原因不外乎着魔。
【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这个中夜,即夜深人静,半夜时分。他参禅打坐,净心孤虑,万念不生。忽然看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很亲切!他熟悉的城市街道历历在目,又看到家宅的大门敞开,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各人所说的话,他都听得句句分明。乃至这种情景消失了,他还记的大家说了些什么话,日后遇到有亲人来拜望他,他说出年月日时所见的情景,亲人们还证明确实有这回事,大家说的话,他讲出来,人们都承认。说明所见所闻不是他的幻觉,是真的。
虽然是真事,但佛说的明白:【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 这是他过度思念自己的亲人,但他专精修学,不愿耽误时间远涉千里回家探望。有点功夫了,神越千里,似梦非梦,隔山隔水,但所见真切,不足为奇。佛也给我们说,这不是证果成圣,但也不失是件好事。告诫我们:【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几句经文,佛陀在《楞严》反复说了五十遍!正所谓苦口婆心,提示修行人要小心谨慎,继往开来,再接再厉。
后世学人将色受想行识的五十种境界叫作五十阴魔,这要看自己如何对待了。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佛不否认这是件好事!这本来也是修行功夫的表现。但对凡夫众来说,经不起顺境的考验,就麻烦了。世间俗人事业见顶,是自己德行不够,在顺境滋生贪嗔痴慢惹来麻烦;修行人半途而废,同样的道理。见到一切瑞相,正是考验自己功夫的时候:经得起考验,功夫自然越来越高,经不起考验,就到这了。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消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是色阴区宇第十魔考,也最危险!妖魔鬼怪显形了!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经过前九种境界的考验,这个修行人如如不动,色阴将尽,就要证果了。但魔不会轻易放过他!研究精极,说明他的功夫很深了。就在这时,魔蠢蠢欲动,看到他要证果出三界了,就用狠毒的一招拉他下堕!什么招数呢?变作佛的形象、或者故去的阿阇黎亲教师来迷惑他,让他着魔,走向不归路。
【见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就是他的师父、辛辛苦苦教诲他断恶修善、一门深入、严持戒律、对他关心备至的好导师。师父已经往生了好多年,这位修行人对师父的教诲念念不忘,牢记在心。因此,才持之以恒修到现在的程度。就在功夫将要成熟的时候,他忽然在定中见到久故的恩师,赶紧礼拜参见。但师父并不热情,还将他训斥了一顿,令他莫名其妙!
【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 这个形体变移,是师父神色异常,变化多端。师父住世当年和蔼可亲,视弟子如己出,今天则表情恍惚,瞬息万变,时男时女时老时少,让他捉摸不透。师父开口教他讲经说法,所说的诸法也合情合理,没有歪曲经教。
忽然之间,这个修行人口若悬河,也能说会道、会讲一切诸经,俨然大德高僧!出定以后,一切都消失了。佛说,这是【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这个邪心,是他心地悲伤,经常思念师父:师父在世的时候,寺院香火旺盛,一呼百应,讲经说法,信徒供养不绝!自从师父走了以后,就没有这样的好日子了!他很相效法师父讲经说法拉住信众,但自己没有这个能力。魔就抓住他的心理来恼害他。
含受魑魅或遭天魔,魑魅是地魔,波旬是天魔。魔怪用其他办法破坏不了他的定功,假冒师父让他着相,还给了他一点好处:加持他学会讲经说法,用此作诱饵迷惑他,让他不停的想念师父、迷恋境界、放弃正修。
这种境界不但普通人辩不清楚,大善知识也很迷茫。但佛有话在先:忽然能说法讲道,不是自己证果了!任谁再赞叹吹捧,自己心里要有数:我连个小果须陀洹都未证得,那有能力讲经说法呢!我们复讲佛经,都参考古大德的注解,不敢自作主张。即便自己讲的不错,也要远离名利、谦虚谨慎,继续修为,魔就无可奈何!色阴区宇十种境界到此探讨圆满。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五百七十六集,二0二三年九月十四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