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579集

慧利 2023年9月21日17:12:35
评论
206

《楞严经》卷九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佛心慈悲,但绝不是无智慧的滥用感情。学佛,要学清净慈悲,善于处理众生遇到的疑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众生的痛苦。但前提是众生要有觉悟之心,它深处迷中,毫不觉醒,佛虽然慈悲智慧也无法救它,只能给他念句阿弥陀佛,播下金刚种子以待缘熟。
我们看看历史上发生的大型自然灾害与刀兵劫:杀人如麻,生灵涂炭,是佛菩萨与龙天善神不护持大众吗?不是的!战乱当中,佛菩萨、善神在积极保护有缘众生,但众生的宿业与现业交织在一起,互不相让,调解不下!就算再悲伤也无济于事!佛度有缘众!
【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这是人之常情,同情心是善心之一,但对情绪影响很大,不利于修行人功夫增进。【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抑摧过越,是不择境界,无法把握自己、盲目的滥用慈心。悟则无咎,是明白自己这样不对,善于调理控制感情,不悲不喜,处乎中道,自然理智生起,应对自如。喜怒哀乐悲恐惊,都能破坏禅定功夫,修行,就是将这一切波动恢复平定。我们平常对大喜大悲都要警惕:这是病态,非正常!更不能将自己同情众生的悲伤情绪当作佛圣的境界,这就大错特错了。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佛对修行中遇到的这类情况深有了解:继续这样下去,悲魔得便附了他的体:这个人整天哭哭啼啼,有事无事眼泪汪汪!林黛玉就犯了这个病!招王夫人等众嫌弃不说,自己一身不安,年始年终药罐子不倒!别人无法与她相处,都躲着她!如若成了精神病患者,那还谈上修行呢!失去了理智,什么恶事都敢作,自然下堕三途!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这是受阴第三摩考:执着法喜。
佛说的这种现象,可能很多同修都有过: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这种现象大多数发生在刚刚学佛的人身上。他自我勇猛精进一段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恢复了正常的功用:不紧不慢,一切量力而行。但发生在老修行人身上,他如果不正确对待,就麻烦了!
【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是这个修行人功夫不浅了。【胜相现前,感激过分,】是什么胜相呢?法喜!修行人一心一意用功,自然法喜充满,身心轻松。感激过分的感激,是激动。他认为修行这条路走对了,自己现在已经超凡脱俗,了不起!因此滋生了傲慢情绪,虽然精进用功,甚至精严持戒,但经常批评、看不起其他松散懈怠的同参道友,因此,人缘很不好,别人反过来瞧不起他,认为他用功白用了!觉得他满身是刺,很不正常。
【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这个修行人狂妄到何种程度、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距离走火入魔近在咫尺!这个生无限勇,我见过的。论起这个人,是个初学,没有什么修行功底,但他一个星期没有吃饭,也不睡觉!二三月的冷天,他就喝点桶里的冷水,一心一意精进念佛。待到七天下来,身上跟死人一样冰冷!别人都不敢摸他的手。他到底有多大收获,其他人无从得知,但这种行为对身体的伤害,他肯定落下病了。修行不是蛮干!这种无限勇,注定长久不了的。吃饭、睡觉,是凡夫众的能量来源,不吃不睡,能活多久?这样下去非常危险!道业未成,身体先垮,有什么好处呢?
修行功夫要持久,要尽形寿持之以恒,不可一入曝之、十日寒之。我们日日专精念佛持戒,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与修行经验的积累,年年境界往上走!持之以恒修个二、三十年,杀盗淫妄的习气与六尘烦恼自然控制住了!行为上,温良恭俭让,人人都喜欢,这叫作功夫。修行用功走了极端,不但不能成就,反导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烦恼,具体如何说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五百七十九集,二0二三年九月十七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