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九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事实证明,很多人刚开始学佛修行,都很好,但后来越修越倒退!就是过不了魔考!【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这对任何一个法门的凡夫修行众来说,都不可能!净土念佛一法,是成佛最快的法门,但我们看到: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回归常寂光净土,也得十几、几十、甚至百十劫!那有凡夫众以自力法门修行、三僧祇一念能越的道理!这很不贴合实际!如此发心猛利,是蛮干!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这个陵率,即凌厉、过激、冲动。佛告诫我们说,这种用功方法不可取、很危险,要及时恢复正常!正确的精进,是事来做事,事过念佛。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辈子什么事情不干、全部时间在用功!生活就是修行。最低限度自己的一日三餐、衣服行单要料理,还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作事认认真真,就是修行。该做的事情做完了,不闲话是非,不游荡散懒,赶紧提起佛号功夫,分分秒秒都发挥正能量,这就是精进 !
佛家的万缘放下,不是教学人不负责任!我们看看净业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都是贴近生活说修行、都是走成佛的道路!一门深入,专精修学是佛所鼓励的,我们要善解如来真实义。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去闭门造车,那修不出真功夫的。佛法住世间,不坏世间法。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遇到这种现象,自己要明白,我是血肉之躯,可以利用这次缘份努力精进,但不可以用有求的心非要证个什么果位出来、甚至当下成佛!佛家的证果,以断烦恼多少为标准。看似很精进,但毛病习气丝毫不减,就要深刻检查自己了:我这样做对不对?烦恼不见减少,只要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能找到原因的。修行的目的是断烦恼,而不是增烦恼。
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这种境界现前,如果自己封自己为大圣,认为别人都不如我,已经失去了修道的清净心,退堕了!清净平等觉悟是佛境界,那有自高自大的佛圣呢!只这一点,明白人一看就知道他出问题了!
种种境界现前,自己心里要有数:我是凡人,不是佛圣。谦虚谨慎,任是谁再赞叹,我知道自己的家底:念头时善时恶,并不清净;所作所为时正时错,距离圣贤还很远!还要好好改造自己。这样一来,心态恢复了正常,功夫上去了:这种境界帮助我戒骄戒躁,还帮助我精进了一段时间,这就是好境界。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这种修行人我见过:他谁都看不起:蔑视佛祖,毁诸经论,自己都偏邪得面目全非了,还整天指责别人!修得比不修还烦恼。这就是着魔了!
狂魔入其心腑,魔,是贪嗔痴慢、是非人我、五欲六尘!着魔的修行人,必定是烦恼越来越重!我们有没有着魔,就用这个标准去恒量自己。见人则夸,我慢无比,是自赞毁他,对谁都无礼!惹得人人不高兴。上不见佛是欺佛蔑祖;下不见人,是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看不起任何人。有这些缺点,都是心魔在作怪!赶紧纠正过来。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是受阴第三魔考:消极逃遁。
修行人忽然万念俱灰,对什么都不在乎了,与上面的热情过度正相反。热情过度是病态,万念俱灰同样是病态!因为万念俱灰,他停止了修行办道,沉溺在无所事事的寂聊当中,精神空虚,味同嚼蜡,度日如年。【前无新证,归失故居,】的这个故居,是退回以前。他之前并未修出成就,现在不精进努力,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整天无精打采,几乎成了废人,但他浑然不觉,误认为这就是佛所说的万缘俱罢,诸法皆空,他修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吗?没有!具体如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五百八十集,二0二三年九月十八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