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将冷酷无情当做业尽情空!而心中忽然生大枯渴者,他不是冷酷无情、看着众生受苦而无动于衷、就是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这与佛家的慈悲智慧完全背离,如何认为是真功夫呢!如果出现了这种情绪,最好的办法是念佛,将心意识依靠在阿弥陀佛圣号上。阿弥陀佛是大医王,能治好众生的一切病苦。心中忽然生大枯渴,大枯渴,就是万念俱灰,不思进取。
【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 这就是病态!将自己修得毫无爱心、麻木不仁!佛境界那是这样的?诸佛乘愿再来,不畏艰险,在三善道示现,也在三恶道示现!为了度化歌利王,忍辱仙人示现作被凌迟处死!佛境界是活活泼泼、充满慈爱、不舍一个众生的。遇到有缘得度的众生,佛陀绝不懈怠散漫、舍弃不顾。
当我们明白这是魔障现前,急念一阵佛号,这种感觉就消失了、又恢复到以前的热情大方、爱心充满。突破了这个关口,修行人往后心更慈慧,有能力解决众生的苦难,是深受大众赞叹的好人!修行就怕走弯路,弯路,就是三恶道的去处。智力衰微,是见识短浅;入中隳地的隳,通毁,意思他走进了死胡同、钻了牛角;迥无所见,是逃避现实,装聋作哑。这样下去就是毁灭自己!
【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这是把自己死封在没有人烟的地方,用扛不动的自力法门盲修瞎练,不食人间烟火,不听善知识指导,自以为是!这个沉忆不散,就如同沉溺在往事当中一样,痴痴呆呆,昏昏沉沉。越修越烦恼,最后走火入魔:不是被生活逼迫还俗,重操旧业杀盗淫,就是走向极端自杀!进了死胡同出不来,头脑子僵化,精神失常,自己容不得自己!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这种现象,佛说,这是缺少智慧,迷失正路,闭门造车。我们过去生中造下的无量善恶业是逃不掉的,成佛了,还要一一来化解!妄图用密闭的方法将往事搁置,那只能搁得一时!机缘成熟了,果报还得自己受。明白了这个道理,健康的生活,健康的用功,道业就增长了。任何钻牛角的行为都是着魔的前兆,赶紧回头还来得及。
【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有人将这种消极逃避认为是修出了清净心,就中了魔的下怀!魔趁机控制住他,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旦夕撮心,就是听魔指挥;悬在一处,是死不回头!这样下去自然前功尽弃,下堕三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这是受阴第四魔考:不自量力。
这段经文所说的情况,与上段相反:上段的情况是逃避,现在情况是不自量力!结果是一个沉默寡言、阴郁悲戚、柔软内向;一个是狂妄自大,气焰嚣张、飞扬跋扈。这都不是修行人应有的刚柔相济、清净圆融,是病态!【慧力过定,失于猛利,】是思而不学,遇到事情不深思熟虑,草率而胆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慧力过定,是动多静少。儒家大德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学思并用,凡事量力而行,中庸处世。
失于猛利,是世间人所讽刺的百事通!在什么场合都想表现自己、枭傲不驯。修行用功上,脱离理论、盲目行事,自作主张,将祖师大德的经验教训撇开不用。到处标榜自己,滔滔不绝!闲处不肯摄心,忙处炫耀不停!不肯念佛不肯禅修,心越跑越乱。
那,这个人到底有没有修行功夫呢?有一点。他曾经也下了不少苦功,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说明人家曾经是个好的修行人。但修行历程任重道远,仅仅这点功夫根本靠不住!稍有不慎就堕落下去,乃至前功尽弃。
【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这是他居功自傲,不思进取,用自己原来修出的些小成绩到处卖弄,误认为自己能说会道,跟佛一样了。
他看到释迦祖师一世说法,好像不修什么法门,他亦复如是。卢舍那,译作光明遍照、遍一切处佛,《华严》教主。他怀疑自己成佛了,而且是卢舍那佛!从此以后不念佛也不禅修、更不求生极乐世界,我行我素!这是绝大的误会!我们学习《金刚经》, 看看佛的清静无为:没有人请佛说法,佛就安静的禅坐,保持心不散乱,给大众弟子作好榜样。不图名闻利养,不染五欲六尘,在娑婆世界清净无为。
而认为自己已经成佛了,你有这样的境界吗!这个自认为成佛的人,很危险,面对他的有两个结局,什么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五百八十一集,二0二三年九月十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