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一 方便品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 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法錀。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这是释迦佛给我们说他八相成道,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的经过。释迦佛开始也是盲目的修苦行:每天吃一点食物,甚至不吃,跟着外道盲修瞎练,将自己饿得皮包骨头,最后耗尽了能量,昏死过去。虽然吃了这么多苦头,他并没有达到全智全能的境界,就明白这样盲目的修苦行,路走错了。深思这十年时间的修行经历,他终于悟出了修行是断烦恼,而不是苦身体。随之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粥,体力恢复以后,集中精力收摄乱心,排除杀盗淫妄种种杂念,心地清净到一尘不染,智慧德能终于恢复了。
波旬魔王看到这个情景非常震惊,第一步用财富诱惑佛,第二步用美色诱惑佛,第三步用武利征服佛,希望将佛扼杀在成就之前。但释迦佛的大禅定功夫已经过关了,这一切根本没有用,悉达多太子烦恼断尽、终于成佛了。由此,我们看到眼前很多盲目修苦行的人,又是持午,又是不倒单,苦是下了,但仍然敌不住财色名利的诱惑,在境界当前倒下去,这样不足取,要健康的生活,健康的用功。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观树,是指物摄心,经行,是动中修定。虽然悉达多太子证果成佛了,释迦摩尼佛慧眼察照全人类,几乎找不到可得度的人。因为大众没有任何的佛教基本常识,没法着手度化,佛又闭上眼睛入深禅定,准备离开这个世界。也就在这时,五不还天的菩萨下凡请佛怜悯苦难众生,说法度众,释迦佛就到鹿野苑度化乔陈如等五比丘,世界上有了僧团与道场。佛说三乘,是说法由浅及深。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刚开始学佛修行,人们都希望在佛门修些福,日子好过一点,这是人之常情,少智乐小法,佛就恒顺大众说如何修福,大众听的欢欢喜喜,希望佛继续深说,佛就往深说。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 喜称南无佛。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趋波罗奈,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波罗奈,即鹿野苑。这段偈颂很重要,我们要深入探讨。这是释迦佛亲口说的:度化众生的诸法当中,大众最喜欢的就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法,他度鹿野苑五比丘也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方法。关于念佛,我本人有很深的体会:佛号的收摄力量很大,百念不厌。如果让大众在浩如烟海的佛经去提炼这一精华,大众都没有时间与精力,佛在《法华》上画龙点睛,我相信学了一辈子佛的人都能悟出其中深意。
在佛门当中,许许多多修出成就者,都是老年才转归净土的。他为什么修了一辈子,日暮途穷之时才转入净土一法?他尝到了难行道的不可靠,知道靠难行道修不成功,意识到净土易行道的宝贵。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样的人一旦回归净土,成功率很高。
【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 喜称南无佛】,这个圣师子,即诸佛。释迦佛在因地上修行的时候,看到诸佛经常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法度化众生,他当时还未参透这个道理。待他自己成佛了,度化众生的时候,果然深刻体会到这一妙法度化大众收机最广、成就最高。深净微妙音,就是阿弥陀佛圣号、诸佛度化众生的第一妙法。喜称南无佛,是净土念佛法门简单易行,男女老少,贤愚不肖,人人都会念,不用谁来教。
这个大众化的法门给了释迦佛度化众生的勇气,释迦祖师用这个方法度化众生所向无敌: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一度一个准!【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是他老人家成佛以后才深参了净土一法是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上上法宝,他也效法前佛用这个妙法普度众生。正因为释迦佛掌握了这一关键,他信心百倍的走向鹿野苑。众生开始学佛,都希望修福得福、过好日子,佛就给大众说了极乐世界的无限美好,一下子将学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大众极大的学佛兴趣,有人念佛以后,就当众往生去极乐世界了,其余的人更加发奋努力,精进不息。
僧团靠什么发展起来的、佛法为什么迅速的传遍整个印度国?净土念佛一法是开路先锋!这话如果不是释迦佛在法华经——方便品说出来,有几个人肯相信我这样说!我本人一句佛号念到底,三藏十二部对我是一堆废纸!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四十四集,二0二五年三月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