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三 药草喻品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佛明确的告诉我们,闻法受益不只在来生,今世就得受用。果然有这么快速吗?《太上感应篇》说得好:莫说无报,如影随形。人能断恶修善,就跟饥饿的人得到美食一样,随口吃下去,肚子就舒服了。这话说起来很多人不相信:我做了好事如何不见好报呢!那是他粗心大意,没有仔细观察。只要细心一些,就不难发现,不是自己的心情宽舒了,就是人缘改善了。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户人跟我家不和气,互相之间有心病。我母亲某天打了一锅凉粉,这家的大人带着孩子偶然路过我家门前,孩子看到我们兄弟姊妹吃凉粉,就赖着不肯走,也不说要吃。我母亲这时就大度了一些,主动叫大人孩子进来一起吃,人家也不计前嫌,给了我母亲个面子,到我家饭桌上座下来。他们刚端起碗准备吃,这家忽然有急事,大人放下碗就走了。孩子吃饱以后,我母亲派我端着大人那碗未动的凉粉将孩子一起送回去,这家人很感激。他家有一树沙果,就随手打下来给我装了满满一碗,让我家人尝鲜,两家人从此宿怨解开,见面亲亲热热,不别扭了。人不能老是执着过去的旧怨放不下,那是很沉重的负担,折福且折寿,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 这是众生受到圣贤法化以后从善如流,自然感得事事如意。闻法修持,生活马上就发生了改观,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我们不妨回忆学佛之前与学佛之后,这简直是个分水岭,因为生活质量大不相同:心善了,口也善了,自觉自愿的力行善事,周围的人们嘴上不说,心里赞叹你,当人的道路则越走越宽。自己有了事,人们都来帮忙,这不就是现世安稳吗!一日行三善,三年天必降其福。
后生善处,是今生善大于恶,来生肯定过的比今生好。今生在人道是个普通百姓,日子过的一般,来生可能生天道,这个规律不会差错。而佛弟子如法修持,真正往生善处,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以道受乐,亦得闻法,这是今生修行,对圣教留有很深的印象,来生遇到佛法就能信受奉行,功夫又增进了一层。我们看到,有人再怎么劝说都不愿意念一声佛,拜一拜佛,有人接触到佛法就很熟练,这就是前生修有基础。一连三世遇到佛法且能修行的人凤毛麟角,但这个人都遇上了,那不是偶然,而是人家下了大功夫。这样程度的人,一旦接触到念佛一法,往生极乐世界无疑。
【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这个入道是什么意思?世间法说的走上正规了。念念学习圣贤,则自然成为圣贤。离诸障碍,是修行路上一帆顺风。这让我们很羡慕:人家修行为什么顺利,我为什么不顺利?人家心诚,待人接物一团和气,礼节周全,对谁都好,我做的不如他。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是人家能力行佛教,佛说的,他能做到。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这是天下雨平等,佛说法平等,一切再自然不过了,佛法无大小乘之分。吸收佛法营养多者是大树、大乘学人;吸收少者是小草,小乘学人。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何为一相一味,就是对什么程度的人说他喜欢听的法,让他生大欢喜,喜欢修学,尝到法味。阿含也罢,般若也罢,只要闻法者能信受奉行,他都将不同程度的受到法益。解脱相,是解脱生死束缚;离相,是不执着一切法相,不着有,不偏空;灭相,是灭苦果也灭苦因,世间法与佛法都放下了,无事一身轻;究竟至于一切种智,是完全恢复自性德能。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这个若持读诵,就是深入经藏,勤习勤颂,深挖经教的精华。用读经的方法收摄乱心,或者用念佛的方法收摄乱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佛经与佛号都是正能量。将心意识安住在佛经与佛号上,闲话不说,闲事不问,时间久了,心地自然清净。有位大德说,一个人三年不说多余话,就得定了。多余话,就是闲话是非。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这是佛知道一切众生的修学程度,应机说法,人人闻法都受益。众生种相体性,就是众生的爱好:有人喜欢参禅,有人喜欢修密,有人喜欢念佛,有人喜欢读经,等等,84000法门就是佛应病于药。念何事,思何事,是佛有他心通,知道众生的心思。修何事,是众生干什么佛也知道,我们把自己关在暗室,人看不到你在干什么,佛圣能看到。
凡夫众有隔阴之迷,不知道自己前生的事情,佛都知道。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这就是大众平常所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之所以无过,是圣人六通具足,知己知彼,且有良方对治眼前的烦恼,众生懵懵懂懂,以恶为能。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八十集,二0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