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三 药草喻品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修行人当中,不少同修对寺院道场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对独居深山的修行人也很佩服,这是什么原因?他累了,希望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希望自己活的洒脱一些、过一把神仙日子。能过上吗?各人的经历不同,别人住深山有他的原因,你那能盲目效仿呢!这些隐士、高人,都有自己说不出的苦衷,他寄身尘世,远离嚣闹,不愿意与社会大众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你隐避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各个寺院道场,里面真的是极乐世界吗?住个三五天新鲜一下还感到不错,时间长了,寺院内部的不和谐比比皆是,比较来比较去,还是自己现有的修行环境最理想。一百年前的中国,寺院庵堂有道风,出家人严持戒律,素质高出在家众,现在大不一样了。眼前明显的成绩摆在这里:修行成就的主要是在家众,而且是在家女众。原因,我们探讨了不少:在家众有点田地或者退休工资,生活有保证,现在的小家庭,没有人打扰,他关住门念佛,想念多久就多久,这比住山修行更理想、环境更清净,当然,修行成就自然不平凡。谁能关住门老实念佛,这个人的定功超过了中根修行人。
【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声闻、缘觉,是没有佛住世,他自己也没有闻听过佛圣说法,就能自觉自愿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证得跟佛家的初果、二果罗汉一样的程度。果然是这样吗?不可能。他没有闻听佛法,但一定闻听了其他圣贤的教诲:那位圣人不叫作佛,可能叫作孔子、老子、基督耶稣,名字不同,教学思想一致。说到底,他还是有老师的。世界上不存在无师自通的事,他的悟性高,可能看到某本书上某一章句就当下大悟,就跟六祖能大师闻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到的感受一样。这也是他修了无量劫,接近证果了,不是偶然成就的。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 是上药草。】那我们用这个标准衡量当人,看自己是那个根性的修行程度。求世尊处,世尊,是一切诸佛的总称。能够自动归依佛门,听佛教诲,这真不容易。佛说,这样的人是中上根人、上药草。证明我们以上所说的没有错。我当作佛,是他归依佛门的目标方向清楚明了,不为名利而来,当下发愿成佛,不模糊。
六祖能大师到黄梅见了五祖,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六祖回答说,我来成佛。五祖就知道他不是等闲之辈,心里留意他了:六祖是上上根性。上根与下根,一个深信切愿成佛,一个则犹豫不决,放不下尘世。现在,佛不住世了,我们如何能做到上根修持?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上上根性者就是这样行持的。谁如果一听净土诸经,马上就万缘放下专精念佛,心无旁骛,由始至终,这个人绝不比六祖差。
【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 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如彼草木, 所禀各异, 佛以此喻、 方便开示,种种言辞, 演说一法, 于佛智慧, 如海一滴。】
佛接着用小树与大树的比喻,说了上根修行众。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这是修行人应有的修学态度。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就难了,我们要策进自己做到这样。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他有十足的把握成就佛果。在净土一法,得念佛三昧,随时能往生极乐世界者就是大树,因为他三不退转了。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的神通是什么?是在一切境界当中运用自如,转境界而不被境界转,度众生而不被众生度。佛圣为了开启众生的智慧,种种比喻都用上了,目的不外乎提高学人的境界。
【我雨法雨, 充满世间, 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 随其大小, 渐增茂好。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佛的法雨就是佛圣的教诲,上中下三根大众闻之都能受益。 一味之法,是佛圣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学人断恶修善、成就正果。
【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
这是佛再次述说三根学人的境界。处于山林,住最后身的最后身,是这个人要出轮回了;而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者,是阿罗汉众;得神通力,闻诸法空者,是菩萨众。未成佛之前,都需要法雨滋润。
【如是迦叶, 佛所说法,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 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迦叶当知,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这是佛嘱咐迦叶尊者传承佛法,让众生修行有据可依,不能离开经教。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流通法宝,功德无量。药草品就探讨到这里。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八十四集,二0二五年四月十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