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三 授记品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我们居住环境的清净与否,要问当人的心地。今世出生在某个国土,也是当人的业力使然。古大德说得好:极乐世界是我心感之净,娑婆世界是我心感之秽。我们就知道求生极乐世界的妙理是什么了、也深知极乐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不是阿弥陀佛虚构出来的。原理讲得通,修行上就不存疑了。
【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坑坎,是低下;堆阜,是凸出。对地理位置,人们都希望住在平坦宽阔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行动方便。特别是庄稼人干出力活,平坦的土地省力气,也省事。平坦而肥沃的地方粮食产量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高。可见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是很丰厚的自然资源。说明这个国度的人素质高,有修养。
【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 我们在极乐世界上也看到过这样的美好情景,说明日光明佛的国土很富裕。【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难怪日光明佛的国土这样美好:菩萨、阿罗汉多!圣人的福报都很大,感得的依报环境自然美好。
【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这句经文,很多同修可能参不透:既然有魔与魔民,那一定不是个好地方,魔如何会护持正法呢?这个问题不难解,魔的意思是有烦恼,烦恼特别重的众生是大魔,烦恼轻的是小魔。未成佛之前,大众都有烦恼,也就是说,人人都有魔性。这个无有魔事,是众生都喜欢学习圣贤,这就好。无论烦恼有多重,他觉悟以后开始改恶向善,进展再慢,总比以前好得多。皆护佛法,是这个国度的大众都拥护佛教,也拥护其他正教。同住在地球上,有的国家提倡圣贤教育,有的国家则不然,虚空法界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告诸比丘, 我以佛眼, 见是迦叶。 于未来世、过无数劫, 当得作佛。 而于来世、 供养奉觐,三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智慧, 净修梵行。供养最上、 二足尊已, 修习一切、 无上之慧,于最后身、 得成为佛。 其土清净, 琉璃为地,多诸宝树、 行列道侧、 金绳界道, 见者欢喜。常出好香, 散众名华, 种种奇妙、 以为庄严。其地平正, 无有丘坑。 诸菩萨众、 不可称计,其心调柔, 逮大神通, 奉持诸佛、 大乘经典。诸声闻众、 无漏后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计,乃以天眼、 不能数知。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偈颂的意思前面已经探讨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光明世尊,就是迦叶尊者成佛以后的宝号。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赐佛音声。若知我深心, 见为授记者, 如以甘露洒, 除热得清凉。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 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 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 尔乃快安乐。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间, 愿赐我等记, 如饥需教食。】
听到佛给迦叶尊者授记成佛,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三位尊者非常高兴,他们没有嫉妒心,看到同修当中有人不久要成佛了,自愧弗如,感叹自己的修行功夫太浅薄。
【皆悉悚栗】,悚栗,是激动的样子。【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是三位尊者迫切想知道自己修到了何等程度、什么时候能够成佛。人人都在踮起脚跟眺望未来,修行人当然也想知道自己何时成就。目犍连、须菩提、迦栴延三位大德用偈颂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哀愍我等故, 而赐佛音声】,佛音声就是佛的说教。没有佛的亲自教诲,任何人都不可能自己发明出修行的理论与方法,因为,在未证得佛果位之前,任何众生的智慧德能都有缺陷,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不完整,如何能说出成佛的妙法呢!
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修行理论与方法,那是诸佛的成功经验。就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法说事,不但释迦祖师住世说了四十九年,历代佛门大德也在反复宣说,后学才有信众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最后站着往生,坐着往生,潇洒成就。
而诸佛与历代大德能将正法宣传给有缘众生,所受的辛苦,大家都看到了:近代的印老、净老,受了多少委屈!净老一辈子的坎坷经历与弘法的艰难,现代净土学人都知道。这些大德住世,过着一般人最简单的生活,付出的,却是超常的正能量,著作等身,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参学文献,传承了释迦遗教。如果不是本着哀愍众生、成就众生的大悲大智,谁能做出如此大的贡献?【若知我深心, 见为授记者】,如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八十六集,二0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