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三 授记品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
从这段经文来看,迦旃延尊者成佛的速度快。前面供养奉事八千亿佛,后面供养二万亿佛,尊者就成佛了。无论成佛的时间是长是短,都以供养奉事诸佛而为基础,不是平白无故就能成佛的。供养奉事诸佛是干什么?依教奉行,传承佛法。在种种境缘当中磨平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深,成佛则慢,反之,成佛则快。但持之以恒修下去,最终都能成就。蒙佛授记的修行人都是这样修成的。
【诸佛灭后,各起塔庙,】塔庙表什么?表正法住世。寺院的建筑少不了塔,塔,是安放大德高僧舍利的地方。中国人民德厚,慎终追远,先人去世以后,清明节,后人都要去祭祀扫墓,佛弟子当然不会遗忘恩师。造塔供奉师父的灵骨,以激励自己奋发图强,自度度他,在修行道路上不疲不厌。
塑像建塔,经文中提到的这些宝物: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等等,我们无力置办,但有一颗恭敬诚恳的心就好,普通的砖石也能用。《地藏经》上,佛就教学人一切随缘:佛弟子当中有高权重位的大富豪,他的生活水平高,豪宅豪车,所用的都是高档物品,用其他低档材料塑造佛像他觉得难为情,用金银七宝塑造佛像,他有这个能力,佛也不反对;而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一般,用瓷材、石材塑尊佛像,佛也赞叹。
富豪家庭将佛像供在豪华大厅,佛不反对;而穷人用竹子编个小小佛龛,将佛菩萨的圣像供养起来,佛也很赞叹。一切随缘,以学习佛圣精神、断恶修善、完善人格为标准,不要看到经上说七宝供养佛,就吓退回去,不敢修行了。而我们亲眼看到,修出成绩的人,他或者住个没人要的破庙,或者家庭贫困,腾出一点地方供尊阿弥陀佛画像,早晚一柱香,礼佛三拜,精进念佛,不摆排场,一样成就正果。
金、银,这在现代已经很少了,缘于全球工业发达,贵金属不够用。琉璃、砗磲、玛瑙、真珠,这些宝石、宝珠,也已经很少了。涂香、末香、烧香,现代人基本上都用线香,线香用起来方便。缯盖、幢幡,这在现代的寺院都成了纪念品,不大实用了,但在古代很实用。缯盖,缯,是上好的绸缎,缯盖,是豪华大伞,古代的法师讲经都在空地上,太阳晒下来,或者下雨,有缯盖遮挡就很好。
释迦佛住世当年在灵鹫山等地说法,都是露天地。国王、大臣们供养佛,都带幢幡宝盖,我们在很多经上都看到了。幢幡是标志:古代的寺院设有很高的旗杆,法师讲经,或者寺院有法会,就将幢幡高高升起,信众远远看到,就前来闻法。学习佛的诸经要灵活机动,不能死搬硬套。其实,我本人的道场就供了一帧阿弥陀佛烧瓷画像,一杯清水,其他一概不供。
近代印光法师则将死字供养在他的佛堂,让人很受法益,这个办法很好。修行人面对着是非人我与抵抗不了的名利诱惑、想不开的得失等事,只要看到死字就心平气和了:所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世间再大的事情,大不过一个死字,这样一想,则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印老不愧是净土十三祖!
对现代人来说,塔庙坚固要不得,寺院的建筑要经济实惠,利于大众修行。何为塔庙坚固?搞形式,互相比拼:你的寺院地盘大,我比你的更大;你的佛像塑了45米高,我就到处筹钱塑个90米!你的大雄宝殿金碧辉煌,我比你还要辉煌!你建塔用了5000万,我来一个亿!谁的寺院排场越大,说明这个寺院的主持越有能力,至于有没有关注大众修行的成就,则无人问津。这就是没参透《法华》精神,生搬硬套,这种风气要不得。
真正利于大众修行的道场,要大众住好吃好休息好,因为世出世间法都需要一个好身体,冬天的保暖,夏天的降温,主持法师要照顾好住众,晚上休息得好,白天就精力充沛,念佛颂经,用功有力气。而吃好,是让大众吃可口,三餐素食让人吃的满意,吃饱吃好,身体就健康。集体用功的念佛堂,也不用刻意建成飞檐翘角的古建筑,实用舒服为度。道场是为成就大众修行服务的,外观并不重要。我年轻时走了不少道场,都不满意,因为道场徒有外表,住在里面不舒服。大冬天,斋堂吃饭冷的发抖,冷饭难以下咽。而朝山拜佛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人家住了一个月寺院,住出病来了,我就深有体会:住一次寺院病一次,冻饿交加,那有不病的道理!这也是很多人以后不愿意再进寺院的原因。
供养奉事八千亿佛,两万亿佛,就是继承现在佛的说教、培养未来佛成就。这两项作不到,自己则成佛无望。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八十九集,二0二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评论